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中德两国哲学、法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市民和公民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之后,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壮大成为中国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人们急于了解中国的这个新生阶级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或者当今所说的西方中产阶级有何异同,国内学术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随之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组织中德两国哲学、法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知名甚至顶尖级学者,譬如德国当代史学泰斗尤尔根·科卡等就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所形成的成果具有学术补白和开拓性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会议与文集的缘起
  • 二、问题、理由与方法
  • 三、简单评论
  • 康德法哲学中的公民概念
  • 市民、公民、资产阶级及其精神——欧洲关于德国式特殊道路的讨论
  • 一、矛盾
  • 二、三种含义
  • 三、在19和20世纪发生的变化
  • 四、有一条德国式的特殊道路吗?
  • 五、现状如何?
  • “汉诺威学派”的市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 一、汉诺威学派
  • 二、契约论的市民观
  • 三、“汉诺威学派”的历史意义:以历史法学派为例
  • 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 一、作为“老中间等级”的“独立经营者集团”
  • 二、作为“新中间等级”的“职员集团”
  • 三、作为“普遍阶层”的“官员集团”
  • 四、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阶层”
  • 五、德意志中间等级的共同特点
  • 六、德意志中间等级与纳粹主义
  • 普鲁士改革中的乡镇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培养——一个德国的模式
  • 德国历史哲学视角下的公民社会
  • 一、当代德国历史学家对公民社会的定义
  • 二、对德国公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元素或原理的历史考察
  • 三、我们对公民社会的理解与定义
  •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天主教会对公民社会讨论的参与
  • 一、引入:社会、公众社会、公民社会
  • 二、理论基点:公正或正义概念
  • 三、历史背景:世俗化及前工业化贫困
  • 四、讨论进程:从天主教浪漫派到冯·凯特勒
  • 五、弗兰斯·尤瑟夫·冯·布思(Franz Joseph von Buss),德国第一位社会政治家
  • 六、莱辛斯伯尔格兄弟及社会天主教之社会理念
  • 七、威廉姆·依玛努埃·冯·凯特勒:《工人问题与基督宗教》
  • 八、可能性的结语
  • 从宪法角度看社会行动者对国家决定的影响
  • 一、前言
  • 二、关于三个概念的解释
  • (一)社会行动者
  • (二)国家决定
  • (三)宪法角度
  • 三、国家和社会在概念上分离的起源
  • 四、《基本法》与国家和社会的分离
  • (一)合理性
  • (二)基本权利
  • (三)政党
  • 五、社会行动者对国家决定影响的种类与形式
  • (一)立法
  • (二)行政
  • (三)司法
  • 六、机会与风险
  • 浅析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
  • 一、引言
  • 二、市民阶级的概念界定
  • 三、西方市民阶层形成的途径
  • 四、结语:中国建设市民社会?
  • 论德国刑法中行为概念的发展与公民权的保护
  • 一、意义
  • 二、概念
  • 三、保障
  • 义务、权利、美德——德国早期启蒙运动中市民的法哲学构成
  • 一、生平简介
  • 二、义务和权利
  • 三、国家和家庭
  • 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对19、20世纪德国社会责任承担者的思考
  • 一、“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概念
  • 二、19世纪以来德国市民性和公民性的代表者
  • 三、从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不同视角下的研究范例和代表阶层
  • 政治社区和具有公民社会特征的市民团体——关于地方政区和团体的两种面相
  • 一、基层团体及城市“政治—社会双重结构”的历史回顾
  • 二、近期和当前的发展
  • (一)作为“政治社区”的城市
  • (二)在(公民)社会背景中的城市
  • 三、市民政治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紧密结合——重要的行动可能?
  • 拉伯小说对德意志市民性的悖论性认识及多元化叙事视角
  • “代表性的公共领域”?——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近代早期的市民与文学交流的问题
  • 此“贵族”非彼“贵族”——中德“贵族”观念的跨文化考察
  • 一、从莱辛说起
  • 二、中德“贵族”观念的比较
  • (一)“Gottesgnadentum”与“民为贵”
  • (二)千年一脉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三)血而优则仕与“学而优则仕”
  • 《布登勃洛克一家》:市民阶级的心灵史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