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法学大家王利明对物权法的研究作品。

内容简介

《物权法研究(第三版)》作者详尽分析了物权法的各项基本原则,认为物权的请求权是一种特殊的请求权类型。对于物权变动,作者认为我国《物权法》并未采纳物权行为理论,而是采纳了债权意思表示加登记或交付的模式,在所有权编中,作者对所有权的一般原理,所有权的取得,所有权的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次修订结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对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探讨;此外,作者还对相邻关系、共有中的基础理论和新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在本书下半部分中,作者对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并对各种用益物权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以及各种准用益物权进行了细致深人的研究,作者展望了担保物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对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尤其是对《物权法》在制度上对《担保法》的创新之处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作者还深入分析了占有的性质并对占有的效力及保护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三版序言
  • 修订版序言
  • 一版序言
  • 术语缩略表
  • 第一篇 物权法总论
  • 第一章 物权概述
  •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的关系
  • 第三节 物权与财产权的关系
  • 第四节 物权的效力
  • 第五节 物权的分类
  •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
  • 第七节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
  • 第二章 物权法概述
  • 第一节 物权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 第二节 我国《物权法》制定的过程和意义
  • 第三节 物权法的性质
  • 第四节 物权法的体系
  • 第五节 物权法的适用
  • 第六节 物权法的价值和功能
  • 第七节 物权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 第三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平等保护原则
  •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
  • 第三节 公示公信原则
  • 第四节 一物一权原则
  • 第四章 物权的保护
  • 第一节 物权保护概述
  • 第二节 物权确认请求权
  • 第三节 物权请求权
  • 第二篇 物权的变动
  • 第五章 物权变动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
  • 第二节 物权变动模式探讨
  • 第三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 第四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 第六章 不动产登记
  • 第一节 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沿革
  • 第三节 登记的效力
  • 第四节 登记机构
  • 第五节 登记请求权
  • 第六节 登记机构的审查义务
  • 第七节 登记的查询
  • 第八节 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
  • 第九节 预告登记
  • 第十节 登记机构的责任
  • 第七章 动产交付
  • 第一节 动产交付概述
  • 第二节 有关交付的特殊规则
  • 第三节 船舶、航空器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
  • 第三篇 所有权
  • 第八章 所有权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
  • 第二节 财产所有权的本质
  • 第三节 所有权的内容
  • 第四节 所有权权能的分离
  • 第五节 所有权的限制
  • 第九章 所有权取得的方式
  • 第一节 征收
  • 第二节 善意取得
  • 第三节 遗失物的拾得和埋藏物、隐藏物的发现第
  • 第四节 孳息的取得
  • 第五节 抛弃和先占
  • 第六节 添附
  • 第七节 货币所有权的取得
  • 第十章 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
  • 第二节 集体所有权
  • 第三节 私人所有权
  • 第四节 社会团体所有权
  •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 第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三节 专有权
  • 第四节 共有权
  • 第五节 共有部分的范围
  • 第六节 车位、车库的归属和使用
  • 第七节 共同管理权
  • 第八节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 第九节 管理规约
  • 第十节 物业服务
  • 第十一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制度中的相邻关系
  •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
  •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性质
  •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
  • 第三节 相邻关系中约定的效力
  • 第四节 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 第五节 侵害相邻权的救济
  • 第十三章 共有
  •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及形态
  • 第二节 共有的分类
  • 第三节 按份共有
  • 第四节 共同共有
  • 第五节 因共有财产而产生的共同债务
  • 第六节 准共有
  • 第七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
  • 第八节 共有关系中的优先购买权
  • 第四篇 用益物权
  • 第十四章 用益物权概述
  •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用益物权和相关权利的区别
  • 第三节 用益物权的内容
  • 第四节 用益物权的历史发展
  • 第五节 用益物权的体系
  • 第六节 用益物权的行使
  • 第十五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定
  •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
  •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 第五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 第十六章 建设用地使用权
  •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
  •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
  •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
  • 第五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内容
  • 第六节 空间权
  • 第七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
  • 第八节 交易中的房地一并处分规则
  • 第九节 地上房屋所有权归属的推定规则
  • 第十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
  • 第十一节 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
  • 第十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 第十七章 宅基地使用权
  •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权与其他相关物权
  •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
  • 第五节 关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探讨
  • 第六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消灭
  • 第十八章 地役权
  • 第一节 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地役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地役权与相邻权的关系
  • 第四节 地役权的分类
  • 第五节 地役权的设立
  • 第六节 地役权的内容
  • 第七节 地役权的从属性和不可分性
  • 第八节 地役权与其他用益物权的竞合
  • 第九节 地役权的消灭
  • 第十九章 准用益物权
  • 第一节 准用益物权概述
  • 第二节 海域使用权
  • 第三节 探矿权、采矿权
  • 第四节 取水权
  • 第五节 养殖权、捕捞权
  • 第五篇 担保物权
  • 第二十章 担保物权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性质
  • 第三节 担保物权制度的发展
  • 第四节 担保物权的分类
  • 第五节 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
  • 第六节 担保物权的产生
  • 第七节 担保物权的效力范围
  • 第八节 主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关系
  • 第九节 担保物权的物上代位
  • 第十节 反担保
  • 第十一节 担保物权的消灭
  • 第二十一章 抵押权
  • 第一节 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抵押权的设定
  • 第三节 抵押财产
  • 第四节 抵押登记的分类和效力
  • 第五节 流押契约的禁止
  • 第六节 抵押权的顺位
  • 第七节 抵押期限
  • 第八节 对抵押物转让的限制
  • 第九节 抵押权担保的债权范围和标的物范围
  • 第十节 抵押权的效力
  • 第十一节 共同抵押
  • 第十二节 抵押权的实现
  • 第十三节 动产抵押
  • 第十四节 动产浮动抵押
  • 第十五节 最高额抵押
  • 第二十二章 质权
  • 第一节 质权概述
  • 第二节 动产质押概述
  • 第三节 动产质押的设定
  • 第四节 动产质押的效力
  • 第五节 转质权
  • 第六节 几种特殊的动产质押
  • 第七节 动产质权与动产抵押权的竞合
  • 第八节 权利质押概述
  • 第九节 有价证券的质押
  • 第十节 基金份额和股权质押
  • 第十一节 知识产权的质押
  • 第十二节 应收账款质押
  • 第十三节 质权的实现
  • 第二十三章 留置权
  • 第一节 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二节 留置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三节 留置权的成立条件
  • 第四节 留置权担保的债权范围
  • 第五节 留置权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 第六节 商事留置权
  • 第七节 留置权的实现和消灭
  • 第八节 留置权与其他担保物权的竞存
  • 第六篇 占有
  • 第二十四章 占有
  • 第一节 占有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 第二节 占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三节 占有制度的功能
  • 第四节 占有的分类
  • 第五节 占有的取得、变更和移转
  • 第六节 占有的效力
  • 第七节 占有保护请求权
  • 第八节 侵害占有的损害赔偿责任
  • 第九节 占有的消灭
  • 主要参考书目
  • 修订版后记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