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5千字
字数
201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在总结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佛教文化诸多元素的丰富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在总结中国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元素、内外联系、演变根源和内在特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佛教文化诸多元素的丰富内涵,如对佛教缘起、平等、慈悲理念,人生理想理论,伦理思想,心性学说,生态哲学等多有论述。
本书还初步探究了中国华严宗佛教哲学理论架构和范畴体系,此外还强调中国佛学思想精华对当代世界文明建设的现代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佛性述评
- “佛性”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演变
- “佛性”在中国佛教中的发展
- (一)东晋时代佛性思潮的兴起
- (二)南北朝时代的佛性诸说
- (三)隋唐时代佛教诸宗的佛性思想
- (四)五代以来的佛性思潮余波
- 华严宗佛教哲学理论架构和范畴体系
- 一、华严宗哲学理论架构
- 二、华严宗哲学范畴体系
- 法界与一真法界
- 理与事
- 性与相
- 一与多,一与一切
- 一念与九世
- 相即与相入
- 三、略评
- 佛教、佛法、佛学与佛教哲学
- 一、佛教、佛法和佛学
- 二、佛教哲学及其构成
- 三、佛教哲学的流派
- 略谈华严学与五台山
- 一、《华严经》与五台山
- 二、华严宗与五台山
- 三、华严信仰与五台山
- 四、余论
- 禅悟思维简论
- 一、无念、无相、无住
- (一)无念为宗
- (二)无相为体
- (三)无住为本
- 二、触类是道与即事而真
- (一)触类是道
- (二)即事而真
- 三、四料简、四宾主与四照用
- (一)四料简
- (二)四宾主
- (三)四照用
- 四、曹洞五位与云门三句
- (一)曹洞五位
- (二)云门三句
- 五、机锋与棒喝
- (一)机锋
- (二)棒喝
- 六、超佛越祖与呵祖骂佛
- 七、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 (一)文字禅
- (二)看话禅
- (三)默照禅
- 八、略评
- 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简论
- 一、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
- 二、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 三、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印佛教思维方式之比较
- 一、印度佛教思维方式的演变
- (一)小乘佛教的思维方式
- (二)大乘中观学派的思维方式
- (三)瑜伽行派的思维方式
- (四)密教的思维方式
- 二、中国佛教思维方式的演变
- (一)般若学派的思维方式
- (二)涅槃学派的思维方式
- (三)天台宗的思维方式
- (四)华严宗的思维方式
- (五)禅宗的思维方式
- 三、中印佛教思维方式的异同
- 般若思维简论
- 一、般若
- 二、中道
- 三、二谛
- 四、八不
- 五、现观
- 直接性
- 整体性
- 契合性
- 不可说性
- 神秘性
- 中国佛教哲学思维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 一、比附性思维
- 二、融会性思维
- 三、顿悟性思维
- 四、内向性思维
- 论佛教文化体系
- 一、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
- 二、佛教文化体系的核心
- 三、佛教文化体系的内外联系
- 四、中国佛教文化体系变迁的根源
- 中国佛教文化漫说
- 《法华经》导读
- 一、梵文原本与汉文译本
- 二、创作背景
- 三、基本内容
- (一)经文结构
- (二)各品大意
- (三)主要思想
- 四、重大影响
- 中国佛教人生理想论
- 一、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论的基本含义
- 二、涅槃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 三、佛含义的转换与拓展
- (一)对于佛的解释
- (二)对于佛身的阐述
- 四、净土观念的类别与转型
-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访谈录)
- 禅宗和净土宗的流行
- 随缘生滅
- 出世与入世
- “综合创新”
- 超越世俗的精神
- 《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
- 一、一念三千说的内涵
- 二、一念三千说的意义
- 三、一念三千说的来源
-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 一、前言
- 二、弥勒净土信仰的兴衰
- 三、弥陀净土思想的歧解
- 四、唯心净土观念的流传
- 五、人间净土理念的倡导
- 人生真相与生命意义的寻求
- 中国佛学的心论
- 心论是中国佛学的思想内核
- 禅宗心论的基本内涵
- 禅宗心论的精神实质
- 禅宗心论与绘画艺术创作
-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 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
- 佛教伦理的哲学基础
- 佛教伦理的准则与规范
- 佛教伦理对构想世界伦理的启示
- 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中国佛教伦理的社会意义
- 一、佛教伦理的重大调适——以孝道为例
- 二、佛教道德规范所蕴含的社会道德内涵
- 三、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
- 中国佛教的平等理念和当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
- 二、佛教平等理念的含义与特质
- 三、平等理念对和平发展的启导作用
-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 一、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
- 二、慈悲理念的思想含义
- 三、慈悲理念的善行要点
- 四、慈悲理念的形象创造
- 五、慈悲理念的内在特质
- 六、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
- 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建设
- 佛教伦理与“八荣八耻”
- “缘”的理念与和谐社会
- 关于人间佛教的文化思考
- 一、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又一重大创新
- 二、人间佛教需要关照的一些问题
- 三、“文化佛教”是人间佛教建设的重要途径
-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 小引
-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 二、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
- 三、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
- 四、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
- 五、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
- 小结
-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访谈录)
- 佛教四缘说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一、四缘说的形成
- 二、四缘的释义
- 三、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演讲录)
- 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矛盾
- 二、中国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
- 三、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 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
- 问题的提出
- 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 佛教文化的发展样式之一:传承
- 佛教文化的发展样式之二:创新
- 传承与创新的良性互动
- 实现的关键
- 在《虚云和尚全集》首发式暨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
-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高峰论坛上的讲演
- 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 创世说与缘起论
- 一神与无神、多神
- 信外力上帝与崇内力自力
- 生命的快乐与痛苦
- 重今生、重长生与重生死
- 重人本、重自然与重解脱
- 融合与创新
- 入世性
- 全球化时代的三大矛盾
-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具体内容
- 缘起
- 因果
- 求智
- 修善
- 平等
- 慈悲
- 中道
- 圆融
-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 缘起与和谐
- 附:印度佛教人生理想论略说
- 一、涅槃学说
- (一)部派佛教的两种涅槃说
- (二)中观学派的涅槃与世间无差别论
- (三)《大般涅槃经》的涅槃四德说
- (四)唯识学派的涅槃即真如离障说
- 二、佛身论
-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 三、净土说
- (一)极乐净土
- (二)弥勒净土
- (三)净琉璃净土
- (四)华藏世界
- (五)三种佛土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