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对伪善中伦理学范畴内的内涵、作用进行了系统梳理。

内容简介

伪善是现代伦理学建制中的“元问题”,对其作出定位研究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伦理学的现代性问题中,伪善是一个“被遮蔽”的重大问题。伪善渗入到现代伦理学理论建构的框架体系之中,伪善被制造而又被遮蔽。伦理学在为现代性行动的价值辩护过程中,道德也成为“现代化的代价”。因而,伪善问题是反思与重建现代性伦理学的关键,成为现代伦理学的建制性问题。

伪善对现代道德生活的毁灭性打击在于,它中断了伦理道德的辩证发展,因而致使良善生活目标成为虚无,使传统形而上学向上向善的社会历史观受到颠覆。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伪善同现代社会转型的价值重构与秩序重塑的观念、思想资源紧密结合,但这并不是说现代启蒙思想资源就不值得辩护,果断割弃或舍弃就可以解决问题。伪善的重审需要重返道德启蒙时期,重启古典道德哲学资源。这不是“乡愁式”的浪漫主义批判,祈求回到本真性的自然生活;也不是“后现代式”的自我消解,在回避、躲避崇高中寻求自我安慰。求善的基础在于求真,而求真的现代人的精神实践历程,经历了从知性到理性,从实践理性到辩证精神,从善恶两极到扬善抑恶的过渡。伪善的形而上学回溯与再审,揭示出伪善既是道德的最大敌人,它“中断”了人们向善的可能;同时也是伦理道德发展的中介环节,揭示了道德生活的辩证法,展现了人类走向真善、至善的历史过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总序
  • 引论
  • 第一章 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研究前提
  • 第一节 历史类型
  • 第二节 哲学认识论前提
  • 第三节 内在逻辑及其形态演进
  • 第二章 主观性形态(一):道德意识的分化与规定
  • 第一节 伦理实体的知性意识
  • 第二节 道德主体的反思意识
  • 第三节 道德经验的直观意识
  • 第三章 主观性形态(二):道德意志的逻辑局限
  • 第一节 道德行动逻辑的优先性及其界限
  • 第二节 传统形而上学对行动逻辑的否定
  • 第三节 道德行动的形而上学悖论结构
  • 第四章 过渡性形态:道德精神发展的“中断”
  • 第一节 道德心理上“改恶向善”的中断
  • 第二节 道德意识上“自欺”的可能
  • 第三节 道德精神上“同一性”的分裂
  • 第五章 客观性形态(一):人格化现实
  • 第一节 从“宗教罪”到“道德恶”的转换
  • 第二节 伦理实体性的个体呈现与异化
  • 第三节 从“极端恶”到“平庸恶”的现实
  • 第六章 客观性形态(二):社会化现实
  • 第一节 现代世界“脱罪化”的个体行动
  • 第二节 作为“虚假外围”的生活世界
  • 第三节 政治世界中道德实践的异化
  • 结语 伪善谱系的揭示及其意义
  • 参考文献
  • 学术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