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5千字
字数
2014-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部从空间结构来理解中国历史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
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目录
- 版权信息
-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 (代序)
-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 一、景观多样性
- 二、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 三、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 一、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 二、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 一、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 二、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 三、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 一、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 二、“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 三、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 一、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 二、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 三、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 四、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 五、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 六、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 七、结语
-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 一、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 二、“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 三、“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 一、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 二、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 三、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 四、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 五、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 一、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 二、城墙:威权的象征
- 三、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 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 城墙内的城市?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 一、问题之提出
- 二、城墙之有无
- 三、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 一、问题之提出
- 二、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 三、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 四、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 五、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 主要征引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