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3千字
字数
201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之一,共十章节,内容包括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从孔子到孟子、演进中的折变、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正统的形成、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与前此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相近,本书所作的,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诠释。当然,诠释不同于历史的简单再现,它总是以诠释者的理论视域为背景,并同时展开为一个逻辑重建的过程。事实上,历史的诠释与逻辑的重建往往很难分离,二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正是以此为基本原则,本书对儒家价值体系的考察,并不仅仅限于文化史现象的描述,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内涵与逻辑意蕴的双重展示,后者同时又旨在为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提供某种历史的前提。
本书从价值观的角度,对儒学的内在文化精神与主导原则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以天人之辩为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本书考察了儒家对力命、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以及道德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关系的理解,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作为儒家价值追求目标的人格理想。通过揭示儒家以善的追求为轴心的价值体系以及这一体系在历史中的演化过程,本书同时展示了儒学的多重理论内涵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儒家价值体系的奠基
- 一 天人之辩与仁道原则
- 二 为仁由己和天命的预设
- 三 修己以安人:自我实现及其逻辑归宿
- 四 义以为上与孔颜之乐
- 五 “大德不逾闲”的历史涵义
- 六 作为价值目标的理想人格
- 七 超越有限:存在的意义及其他
- 第二章 从孔子到孟子
- 一 仁道原则的展开
- 二 力与命的内在紧张
- 三 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
- 四 恒心的根据与惟义所在
- 五 从执中而权到君子反经
- 六 内圣的走向
- 第三章 演进中的折变
- 一 天人之际:从相分到互动
- 二 制天命而用之:自由理想的扩展
- 三 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
- 四 义的外部确证及其工具化
- 五 从以权应变到以道壹人
- 六 全而粹与化性起伪
- 第四章 价值本体的建构及其内化
- 一 《易传》:价值本体的建构
- 二 价值本体的双重内化
- 三 止于至善与修身为本
- 第五章 正统的形成
- 一 形上之天与人文取向
- 二 德威交融:仁道原则的转换
- 三 天下无二道
- 四 古今之辩
- 五 义与我的合一:个体的普遍化
- 六 道义与功利的两难
- 七 从仁且智到性三品:人格理想的展开
- 第六章 援道入儒的价值观意蕴
- 一 名教与自然:天人之辩的历史延续
- 二 自性的确认与玄同彼我
- 三 逍遥的理想与天命的抑制
- 第七章 衍化与整合
- 一 仁道原则的重建
- 二 天理主宰下的自我权能
- 三 群己之辩的二重变奏
- 四 从义利之辩到理欲之辩
- 五 天理的权威化与良知准则论
- 六 醇儒境界
- 第八章 明清之际:历史的反省与自我转换
- 一 经纬天地:逸出内圣之境
- 二 经学的实证化与理性的工具意义
- 三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
- 四 造命与循理
- 五 理欲统一及其内在意蕴
- 六 我的自立与群体认同
- 第九章 儒家价值体系在近代的历史命运
- 一 权威的失落: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
- 二 返本开新:新儒家的选择及其双重意向
- 第十章 走向现代
- 一 现代化的历史需要与儒家价值观
- 二 儒家价值体系与合理性的重建
- 附录一 中国思想史中的“公正”观念
- 附录二 道与中国哲学
- 附录三 中国哲学:问题与视域
- 附录四 宋明理学的内在论题及其哲学意蕴
- 附录五 物·势·人
- 后记
- 新版后记
- 三版后记
- 四版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