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基于北京职教的创新实践和终身学习的大背景,对职业教育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讨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落地实现的策略,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关联,学习型社会与教育的互动,学习型社会中的大职业教育;

第二章讨论终身学习时代职业教育的战略方位、重心高移、北京职业教育在新时代的战略布局与创新策略;

第三章讨论职业院校的转型发展,职业院校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及学习型职业院校的授权评价;

第四章讨论协同视角的产学融合;

第五章讨论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未来展望;

第六章讨论技能型社会的人才培养;

第七章讨论高职教育的综合评价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与职业教育
  • 一、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
  • (一)理念与内涵
  • (二)以大教育观推进终身教育
  • (三)终身教育任重道远
  • (四)终身学习引领未来
  • (五)大学习观适逢其时
  • 二、 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 (一)迎接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二)创新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 三、 学习型社会与教育革新
  • (一)学习型社会源于教育发展与变革
  • (二)学习型社会反促教育改革与创新
  • (三)学习型社会与大职业教育构建
  • 四、 学习型城市引领下的北京职业教育
  • (一)职业教育服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发挥出更大作用
  •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助力首都人力资源持续提升
  • (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实现多功能发挥
  • (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呈现一体化发展格局
  • 第二章 终身学习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 一、 终身学习时代的职业教育战略方位
  • (一)职业教育终身化
  • (二)职业教育全民化
  • (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
  • (四)职业教育人文化和人本化
  • (五)职业教育同培训、就业整合
  • (六)职业教育出现高移化
  • (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渗透与融通
  • 二、 特定环境的北京职业教育战略布局
  • (一)北京职业教育的基本状况
  • (二)北京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
  • (三)北京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布局
  • 三、 职业教育重心高移与北京策略
  • (一)职业教育重心高移基本内涵
  •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重心高移的特征分析
  • (三)我国职业教育重心高移的研究与实践
  • (四)北京职业教育重心高移的若干背景
  • (五)北京职业教育重心高移的主要策略与观点
  • 四、 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北京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 (一)职业院校加快功能拓展,打造北京全民化、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 (二)积极发展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力促职教集团实现资源深度整合
  • (三)创新职教管理,改进主体关系,完善北京职教发展模式
  • (四)加强职普融通、渗透,北京职教要与高教、成教密切结合,协调发展
  • (五)积极推进相关制度改革,优化北京职教发展环境
  • (六)积极推进北京职业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发展
  • 第三章 基于学习型组织的职业院校转型发展
  • 一、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职业院校的指导价值
  •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职业院校的应有定位提供改革方向
  •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为职业院校的文化塑造提供可行路径
  • 二、 学习型职业院校的基本特征
  • (一)学习型职业院校的核心理念:持续发展
  • (二)学习型职业院校的基本形态:开放共享
  • (三)学习型职业院校的组织方式:共同学习
  • 三、 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困难(以北京为例)
  • (一)主要背景
  • (二)困境前所未有:北京职业院校出现存在危机
  • 四、 关于职业院校转型与突围的分析
  • (一)职业院校转型的理论分析
  • (二)北京职业院校转型的主动与被动
  • (三)突围是北京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延展
  • 五、 关于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三个预判
  • (一)未来十年北京职业教育格局与模式预期
  • (二)职业院校转型发展呈现加深态势
  • (三)转型发展亦会遇到制约和不乐观因素
  • 六、 职业院校转型的政策性建议与发展策略
  • (一)以发展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职业教育
  • (二)政府对职业院校的转型努力要给予支持
  • (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但不可弃本
  • (四)职业院校教育资源必须随之转型
  • (五)职业院校转型也需要错位发展
  • (六)关于民办职业院校
  • 七、 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行动与实践探索
  • (一)大力开展社会职业培训
  • (二)面向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和综合实践课程
  • (三)开展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及终身学习服务
  • (四)努力推进产学融合和集团化办学
  • (五)拓宽中高职衔接和高本衔接,提升办学层次
  • (六)走出去,融入京津冀区域发展
  • (七)大力拓展国际化合作与办学
  • 八、 授权评价在学习型职业院校的运用与效果
  • (一)授权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二)授权评价在北京职业院校运用的过程与环节
  • (三)授权评价在学习型职业院校运用的关键原则
  • (四)授权评价在北京职业院校运用的效果反馈
  • 第四章 协同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产学融合
  • 一、 职业教育产学融合是一个协同过程
  • 二、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一)企业投资设立职业院校
  • (二)职业院校创办校办企业
  • (三)企业同职业院校共建二级学院
  • (四)企业参与建设专业
  • (五)紧扣企业需求的校企“订单式”培养
  • (六)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或多个环节
  • 三、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因分析
  • 四、 职业院校吸纳企业参与必须开阔视野、创新思路
  • (一)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企业参与办学
  • (二)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化合作
  • (三)增强在产学合作中的主动权
  • (四)加强同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
  • 五、 适应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必须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 (一)办学观念上实行变革
  • (二)教学实践行动上实行变革
  • (三)采取灵活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 (四)改革教师聘用与教师评价制度,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五)制订产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计划,革新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方式
  • 六、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企业参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 (一)建立和改进企业参与的利益动力机制
  • (二)完善企业参与的运行保障机制
  • 七、 构建职业教育产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主要特征
  • (三)推行产教融合乃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 (四)突出企业参与创新职教产学融合人才培养
  • 八、 政府在促进产学融合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 (一)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介入产教融合教育,参与高职人才培养
  • (二)积极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 (三)精准制定相关政策
  • (四)建立相关咨询服务机构
  • (五)推进区域性产教融合教育
  • 第五章 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 一、 终身学习是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 (一)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
  • (二)终身学习对职业院校教师提升的内在价值
  • (三)职业院校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
  • 二、 职业院校教师状况与能力建设中的问题
  • (一)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 (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 三、 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因素
  • (二)学校层面的因素
  • (三)政策层面的因素
  • (四)社会层面的因素
  • 四、 西方国家职教教师能力建设的主要经验
  • (一)职教师资的培养由大学、技术教育学院或专门的职教教师培训学院承担,申请人员必须符合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要求
  • (二)实行严格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强调职教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及专业技能要求
  • (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兼职教师为主,注重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技术人员
  • (四)政府高度重视职教教师的培训,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强调教师的企业实践,注重激发教师的参训动力
  • (五)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管理,对职教教师实行优厚的待遇,注意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 五、 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 (一)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业学校教师准入
  • (二)多渠道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
  • (三)建立统一和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职务评定体系
  • (四)建立大学、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和企业“四位一体”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
  • (五)推动训、赛、证一体化实施,加强教师能力评价及教师培训效果考核
  • (六)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 (七)鼓励教师合作教学,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 八、 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展望
  • (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反思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
  • (二)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能力社会的形成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
  • (三)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职业院校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
  • (四)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职业院校教师对终身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 第六章 技能型社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 一、 关于技能型社会
  •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 (二)技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 (三)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施路径
  • 二、 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
  •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凸显多元开放
  •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德技并修
  •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要求精准对接
  •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强调学练并重
  • (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创新
  • 三、 技能型人才需求规格调查与结果
  • (一)技能型人才的类型与突出特征
  • (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使用与评价
  • (三)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与分析
  • 四、 基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及考量
  • (一)统一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定位于初级和中级技能型人才
  •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定位于高技能专门人才
  • (三)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 (四)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
  • (五)加强双证书教育,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相契合
  • (六)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塑造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 (七)加强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 (八)加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高技能人才
  • 五、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特征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 (一)高技能人才的内涵与职业特征
  •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 第七章 综合维度的高职教育评价
  • 一、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评价设计
  • (一)高职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整体设计
  • (三)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评价标准与指标设计原则
  • 二、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与指标构建
  • (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与指标设计思路
  • (二)基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与现实调研结果的比较分析
  • (三)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 三、 以综合能力评价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可持续发展
  • (一)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指向
  • (二)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四、 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与方式
  • (一)确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 (二)评价指标的构成与内容
  • (三)关于评价指标的说明
  • (四)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方式
  • (五)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效果
  • 五、 基于可持续观的职业院校质量发展评价
  • (一)职业院校质量发展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 (二)职业院校质量发展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三)高职院校质量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 六、 高职教育综合评价的基本构建
  • (一)必须从不同角度与侧面科学审视和把握高技能人才
  • (二)高技能人才应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定位
  • (三)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应上升为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方面
  • (四)高职教师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指向是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 (五)院校质量评价重在过程参与、沟通与反馈,意在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