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用户推荐指数
教育
类型
7.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7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美两国教育的亲历者、哈佛大学毕业生教育随笔集。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教育随笔,观察记录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别,具体而微地探讨了美国教育各方面,包括美国学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水平与美国家庭教育特点等,以作者亲身经验为实例说话,为你全面介绍美国的教育。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一
- 前言二
- 第一部分 学校教育篇
- 一流大学的教育
- 课堂教育:不让卓越落空 ——美国精英大学的教辅工作
- 同学影响:名校最值钱的是什么?
- 学校规则:美国大学生为啥不偷懒?
- 学校使命:责任感的培养
- 专业选择(1):选择最感兴趣的专业
- 专业选择(2):从兴趣到工作
- 专业选择(3):工业机器人的革新
- 课外教育(1):与前任教育部长的哥伦比亚之行
- 课外教育(2):各有特色的学生社团
- 课外活动:十年的“挚友”
- 校友管理(1):在校长办公室“勤工俭学”
- 校友管理(2):哈佛大学校友会开到寺庙里
- 硬件设施:情迷图书馆
- 一流大学的管理
- 招生录取:面试真的有效吗?
- 特色定位:大学也有气质
- 女性教育:女校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 学生参与:学生参与的财务管理
- 危机处理:危机中的换位思考
- 校际联合:联校就是力量
- 学校扩招:硕士研究生扩招动了谁的奶酪?
- 在线课程:未来的教育
- 研究方法:教育与大数据实践
- 营利大学:良莠不齐还是兼收并蓄?
- 教育平等:平民读名校
- 教育流动:平民读名校
- 升学思考:平民拼职场
- 申请准备:信息干预拯救穷孩子
- 难以跨越:学校中隐形的阶级
- 课外活动:本科教育与阶级
- 长远影响:本科教育之后呢?
- 大学的研究
- 学生参与:我们来投票选教授
- 科研定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开研讨会
- 博士培养: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培养
- 招聘教授:早稻田大学的国家化
- 第二部分 家庭教育篇
- 家庭教育:教育政策
- 学区择校:学区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 素质教育:美国学校的德智体美
- 未来教育:纽约哈林儿童区
- 女性教育:女性时代的来临
- 儿童虐待:看不见的儿童杀手
- 课后辅导:平民子弟的新希望
- 政府补助:儿童成长的救命稻草
- 幼儿教育:在美国平民幼儿园实习
- 体育教育:在运动中成长
- 独生子女:未来栋梁,还是问题儿童?
- 家庭教育:教育资源
- 物质条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新一代
- 母亲情绪:最容易忽略的家庭危机
- 父爱缺失:看不到的成长创伤
- 职业母亲:托儿所的新市场
- 中学时期出国留学:小小留学生的困境
- 弱势群体:农民工子弟的挣扎
- 到美国生子:孩子生在哪里好?
-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还是继续深造?
- 儿童之家:ikidz悦芽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创建于1980年12月,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出版社,教育部教材出版中心之一;1995年被原新闻出版署批准为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3年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电子音像出版社,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具有网络出版权的出版单位之一,从此拥有了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四大媒介的正式出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