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国家法官学院编写刑法总则案例,新模式弥补不足,精选典型案例,法官后语阐判裁判思路。

内容简介

国家法官学院案例开发研究中心编写,包含犯罪和刑事责任、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共同犯罪、刑罚的具体运用、刑事证据与时效等等。旨在探索编辑刑法总则案例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弥补当前各种刑法案例书的不足。含传统和新近的所有热点的、主要关于刑法总则刑事案件的审判思路,这些案例是从全国各地法院收集到的上一年度审结的近千件典型案例中挑选出来的,具有广泛的选编基础和较强的代表性。不再有繁杂的案情,高度提炼案情和裁判要旨,突出争议焦点问题。不再有冗长的分析,主审法官撰写“法官后语”,展现刑事裁判思路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犯罪
  • (一)犯罪与刑事责任
  • 1 村民对村委会成员职务活动监督与诽谤罪的界定
  • 2 媒体人借危机公关之名索要钱财的罪名认定
  • 3 扒窃后使用暴力抗拒抓捕是否必然构成转化型抢劫
  • 4 刑事诉讼前通过民事诉讼归还诈骗款的如何定罪
  • 5 主观故意与过失的区分
  • 6 在间接故意心理驱使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应结合犯罪所造成的实际危害后果确定罪名
  • 7 非法持有毒品罪中被告人主观明知的认定
  • 8 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把握
  • 9 玩忽职守犯罪因果关系及经济损失的认定
  • 10 因果关系中介入因素的认定及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之区分
  • 11 故意伤害致死案件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应用
  • 12 故意伤害案中被害人过错的认定
  • 13 互殴中正当防卫的准确认定
  • 14 防卫过当的认定
  • 15 防卫过当与特殊防卫权的理解与适用
  • (二)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 16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辨析
  • 17 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 18 破坏性手段盗窃的既遂标准的认定
  • 19 贪污既遂应坚持非法占有和实际控制相统一的原则
  • 20 犯罪中止的认定
  • 21 向同案犯指认被害人后自动放弃实施抢劫是否构成犯罪中止
  • (三)共同犯罪
  • 22 交通肇事罪中共同犯罪的定性分析
  • 23 毒品犯罪中缺乏主观认知对共犯认定的影响
  • 24 非法持有毒品罪共犯的认定
  • 25 相约携带他人枪支打猎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的共犯
  • 26 女性构成强奸罪共犯的认定
  • 27 间接授意构成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
  • 28 共同犯罪中主犯未到案可否对从犯定罪处罚
  • 29 同案犯隐瞒劫取金额时其他被告人的定罪量刑
  • 30 共同犯罪中从犯罪名的认定及存在两个以上被害人时只取得一个被害人或被害人亲属的谅解时如何量刑
  • 二、刑罚的具体运用
  • (一)量刑
  • 31 把握涉枪案件量刑尺度,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32 对未成年犯单处罚金的考量
  • 33 同一犯罪事实能否在具有牵连关系的数罪中同时作为加重情节适用
  • 34 经同意入户对抢劫罪加重量刑认定之影响
  • 35 量刑规范要兼顾被害人方利益和态度
  • 36 上下游犯罪的个案量刑应均衡考量
  • 37 污染环境犯罪案件能否将被告人缴纳生态修复资金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量刑情节
  • (二)累犯
  • 38 犯前罪时未成年不构成累犯
  • 39 犯罪行为跨十八周岁前后的累犯认定
  • 40 执行完毕后的刑罚被改判后累犯的认定
  • (三)自首与立功
  • 41 “留在现场”与“现场等待”类型自首的理解与认定
  • 42 “形迹可疑”的审查与认定
  • 43 携带有关物品如何认定“形迹可疑”型自首
  • 44 交通肇事案件中自首的认定
  • 45 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主动如实供述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犯罪事实,能否认定自首
  • 46 投案时不如实供述,后又如实供述能否认定为自首
  • 47 未如实供述主观心态,不应认定为自首
  • 48 现场查获但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经电话通知自动到案的构成自首
  • 49 被告人一人报警,另一人在不远处等待能否均认定自首
  • 50 已被上网追逃的犯罪嫌疑人在被公安机关盘问时主动交代能否认定为自首
  • 51 因涉嫌犯过失致人死亡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后如实交代故意杀人罪行的能否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中的自首
  • 52 主动投案后,在取保候审期间再犯同种罪被抓捕的不应认定为自首
  • 53 自首与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竞合时的量刑
  • 54 提供同案犯前科情况,得以确定并抓获同案犯是否构成立功
  • 55 供述自己犯罪事实时揭发他人对自己实施犯罪是否构成立功
  • (四)数罪并罚
  • 56 保外就医期间犯新罪的数罪并罚
  • 57 数罪并罚时原减刑裁定减去的刑期仍需执行
  • 58 同种数罪是否应数罪并罚
  • 59 刑罚执行期间触犯新罪又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
  • 60 有期徒刑与拘役如何数罪并罚
  • 61 数罪并罚能否适用缓刑及缓刑适用标准的把握
  • (五)缓刑
  • 62 “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认定
  • 63 被告人连续犯罪,且一部分罪行于未成年期间实施,是否适用缓刑
  • 64 知产刑事案件缓刑的适用
  • 65 缓刑考验期内又故意犯新罪的能否再次适用缓刑
  • (六)假释
  • 66 假释考验期犯新罪,如何执行刑罚
  • 三、刑事证据与时效
  • 67 “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应如何认定
  • 68 间接证据定罪的证明标准
  • 6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
  • 70 毒品犯罪的证据审查
  • 71 运输毒品犯罪如何查明被告人是否明知运输的是毒品
  • 72 对抗性言词证据的对抗解除评判
  • 73 以欺骗手段获取的被告人供述证据效力的认定
  • 74 对于多份相互矛盾的鉴定意见,法院应如何采信
  • 75 公诉案件中作为定案根据使用的鉴定意见应当由办案机关委托鉴定机构作出
  • 76 刑事案件的申诉时效认定
  • 77 关于追诉时效的认定
  • 四、其他
  • 78 被告人刑事责任能力和受审能力的司法认定
  • 79 行政拘留期间能否折抵刑期的判断
  • 80 后施行的司法解释对之前发生的犯罪行为是否适用
  • 81 对于公诉机关指控行贿行为发生时在法律形式上已不存在的被告单位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如何处理
  • 82 上诉期内犯新罪且发现有漏罪的法律适用分析
  • 83 台籍被告人可由其暂住地以外的与其存在实际联系的单位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施社区矫正
  • 84 未成年犯的年龄认定
  • 85 刑事诉讼法定代理制度的补充与延伸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