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5千字
字数
2024-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神圣罗马皇帝、哈布斯堡君主微服私访记。
内容简介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无数的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畅销作家莫妮卡·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他隐姓埋名,不讲排场,走遍了广袤的帝国和辽阔的欧陆。
从法兰克福到加利西亚,从法国到俄国,他亲眼看到了受苦挨饿的民众,会见了城市资产阶级,参观了医院和工场;他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试图寻求全新的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虽然约瑟夫二世掀起的改革浪潮最终遭遇挫折,但对于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而言,这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依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政治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1764年 法兰克福 再无宫廷之旅
- 法兰克福: 华丽的入城礼与破碎的心
- 法兰克福: 被忽视的人民
- 多瑙河: 自由的气息
- 因斯布鲁克: 突如其来的死亡与生命的沉重
- 维也纳: 当旅行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 1768年 巴纳特 无数的上访者如何重塑皇帝的认知
- 阿拉德监狱、酷刑与无法得到救赎的囚犯
- 卡波纳克: 第一批定居者和他们令人心碎的请愿
- 奥尔索瓦: 奥斯曼帝国的边境
- 托马舍瓦茨: 在绘图板上设计的村庄
- 蒂米什瓦拉: 因“水推”政策而蒙上阴影的城镇
- 泽蒙: 检疫站阻碍了贸易
- 维也纳: 经验主义的胜利
- 1769年 意大利 启蒙时代的马可·奥勒留
- 弗利: 约瑟夫,耶稣会的学生?
- 美第奇府邸: 皇帝万岁
- 秘密选举会议: 约瑟夫和变革之风
- 维苏威火山、那不勒斯和一位怪异的妹夫
- 佛罗伦萨: 兄弟之间的亲密和距离
- 博洛尼亚: 为启蒙服务的蜡质解剖学模型
- 佛罗伦萨: 天花疫苗接种也是新医学的一部分
- 曼托瓦和米兰: 一个文明的现代国家
- 1769年 尼斯 开明君主的首次会议
- 斯拉维科维茨: 提升农民的地位
- 奥尔沙尼: 关于战争的回忆
- 尼斯: 以拥抱打破礼节的惯例
- 开明思想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 诺伊施塔特: 仅一年后的再会面
- 1771年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 饥荒和农奴制
- 布尔诺: 苦涩的贫穷和惊人的财富
- 伊格劳: 成群的乞丐
- 帕尔杜比采: 过度的徭役和其他压迫
- 弗尔赫拉比: 边境上的生活
- 利托梅日采: 如此富饶而又如此衰败
- 扎泰茨: 瓦利斯伯爵的野蛮行径
- 布拉格: 临终者的避难所
- 维也纳: 只有大规模的援助措施才能起到作用
- 1773年 特兰西瓦尼亚和加利西亚 越来越陌生,越来越艰难
- 布达: 车厢里的会见
- 格罗斯波尔德: 被放逐至世界尽头
- 锡比乌: 只有瓦拉几亚人没有任何权利
- 凯兹迪瓦沙尔海伊: 做出决定
- 加利西亚: 无比艰巨的任务
- 利沃夫: 革旧图新
- 兹布鲁奇河: 流淌在遥远东方的边界
- 布罗迪: 仅有的犹太人社区
- 维利奇卡: 一座用盐建成的教堂
- 1777年 法国‘革命将是残酷的’
- 隐姓埋名的游戏
- 慕尼黑和巴伐利亚的王位继承
- 斯图加特: 写出《强盗》的诗人
- 凡尔赛宫: 绝非留宿之地
- 巴黎: 病患与聋哑人令人深受触动
- 德雷佩之家: 约瑟夫与无私的慈善家
- 制造业: 法国和国际奢侈品行业
- 自上而下的必要改革: 几乎双轨并行
- 巴士底狱与科学: 尚且平静
- 穿越法国的环游旅行: 港口、贸易和奴隶
- 波尔多: 通往世界的窗口
- 费尔内和伏尔泰?
- 1781年 奥属尼德兰 急躁使人盲目
- 法兰克福: 哦,帝国!
- 普法尔茨: 令人难忘的迂回之旅
- 奥属尼德兰: 富有但孤僻
- 卢森堡: 北方的直布罗陀
- 佛兰德斯: 罗斯风情
- 奥斯坦德: 获得自由的港口
- 布鲁日: 北方的威尼斯
- 根特: 佛兰德斯的首府
- 安特卫普: 斯海尔德河的封锁是罪魁祸首
- 梅赫伦: 红衣主教打错了算盘
- 布鲁塞尔: 没有主权的权力中心
- 阿姆斯特丹: 逃往邻国
- 维也纳: 余波
- 1787年 俄国 梅菲斯特的契约
- 第聂伯河: 豪华游船
- 莫吉廖夫: 七年前
- 圣彼得堡: 决定性协议的诞生
- 克里米亚: 帝国权力政治的前哨站
- 塞瓦斯托波尔和黑海舰队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大事年表
- 注释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6月,是以出版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和艺术类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建社以来,曾影印出版了《申报》、《良友画报》、《道藏》、《四部丛刊》、《明实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民国丛书》等一系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部头出版物,在读者中有一定的声誉。 20世纪90年代,出版社着力调整出版结构,逐步将重点转向历史记述和美术。共有80余种图书获国际、国家各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