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宋政治史研究,重新梳理政治体制与文化,理解王朝政治特质。

内容简介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元祐政治路线的确立
  • 第一节: 从元丰到元祐
  • 一、熙丰臣僚
  • 二、异议之人
  • 三、高氏的立场
  • 四、本节结语
  • 第二节: 司马光的政治主张
  • 一、君主作为政治秩序的核心和变革的起点
  • 二、英宗朝的老、新问题
  • 三、神宗朝的难题及应对:政体与得人
  • 四、元祐更化与司马光的设计
  • 五、本节结语
  • 第三节: 垂帘体制的确立
  • 一、从熙宁到元丰的中枢
  • 二、元祐三省:同取旨、聚议与“三省事通为一处”
  • 三、平章军国重事、平章军国事
  • 四、垂帘仪制与垂帘体制
  • 五、本节结语
  • 第二章: 元祐政治的展开与危机
  • 第一节: 元祐诸“党争”的再剖析
  • 一、苏轼与程颐
  • 二、言事官之党、韩维之党
  • 三、车盖亭诗案
  • 四、本节结语
  • 第二节: 绍述前夜
  • 一、宰执的态度
  • 二、高氏的部署
  • 三、何人首倡绍述?
  • 四、主流政治文化
  • 五、本节结语
  • 第三章: 哲宗亲政与政治文化的嬗变
  • 第一节: 哲宗赵煦的经历及其意义
  • 一、圣学:经筵之外
  • 二、皇后:从孟氏到刘氏
  • 三、疾病、子嗣与臣僚
  • 四、本节结语
  • 第二节: “文字”与新旧问题的“终结”
  • 一、重修《神宗实录》
  • 二、编类章疏与看详诉理文字
  • 三、政治整顿与“士类”之变
  • 四、本节结语
  • 第四章: 徽宗朝的权力结构
  • 第一节: “公相”蔡京
  • 一、“公相”的出现
  • 二、“公相”蔡京与三省宰执
  • 三、从联金灭辽之议看蔡京与枢密院长贰
  • 四、徽宗朝权力结构的调整
  • 五、本节结语
  • 第二节: 御笔、御笔手诏及其政治意义
  • 一、御笔与内批
  • 二、手诏
  • 三、御笔手诏
  • 四、御笔、御笔手诏的政治意义
  • 五、本节结语
  • 第五章: 徽宗朝的“应奉”
  • 第一节: 应奉的缘起与目的
  • 一、徽宗朝应奉之起
  • 二、政和以降的诸工程
  • 三、 “丰亨豫大”与“惟王不会”
  • 四、本节结语
  • 第二节: 从应奉局到应奉司
  • 一、应奉的两个方面及其配合
  • 二、应奉财政的独立
  • 三、本节结语
  • 第六章: 道教、礼乐、祥瑞与徽宗朝的政治文化
  • 第一节: “道家者流”
  • 一、崇观诸方士
  • 二、政宣道流与徽宗君臣
  • 三、本节结语
  • 第二节: 礼乐与祥瑞体系
  • 一、徽宗苑宥
  • 二、礼乐之器
  • 三、本节结语
  • 全书结语
  • 附录一: 关于曹氏、高氏反对新法几条材料的辨析
  • 附录二: 参考文献[1]
  • 一、史料
  • 二、论著
  • 三、论文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