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66千字
字数
2023-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阐释会计规则的发展变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企业会计规则的演变为主线,分别阐释了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设计的公认会计惯例、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以及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紧扣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实现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主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参考方案。
本书遵循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提出了“根据法律事实记账”“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和单位内部监督机构自愿委托的注册会计师协助机制”“根据我国法律原则完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理论主张,并提供了基于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多学科视角的理论论证和历史证据,有助于推动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会计审计学科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会计规则的由来(第一卷)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前言
- 一、撰写动机
- 二、研究历程
- 三、全书的篇章结构和脉络
- 四、学术立场
- 第一编 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形成与英国会计规则的演化
- 第一章 英国公共会计师行业的兴起
- 第一节 南海泡沫与审计理论中的斯奈尔神话
- 第二节 世界上第一个公共会计师行业组织成立于英国
- 第三节 公共会计师行业协会的组建
- 第二章 英国公司法中的会计审计机制设计
- 第一节 引入强制性股东自主审计制度:1844—1855
- 第二节 取消强制性股东自主审计制度:1856—1899
- 第三节 恢复强制性股东自主审计制度:1900—1947
- 第四节 引入强制性公共会计师审计制度:1947年至今
- 第三章 英国会计规则的变迁
- 第一节 英国司法实践对英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会计规则制定机构的演变
- 第三节 会计原则建议书:1942—1969
- 第四节 标准会计惯例公告:1970—1990
- 第五节 财务报告准则:1990—2020
- 第四章 关于英国会计审计机制设计的反思
- 第一节 英国会计审计立法的缺陷
- 第二节 英国引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及其批评
- 第三节 英国会计审计规则发展历程的教训和经验
- 会计规则的由来(第二卷)
- 第二编 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揭开“国际先进经验”的面纱(上)
- 第一章 美国公共会计师行业的起步
- 第一节 第一部州注册会计师法的出台
- 第二节 美国公共会计师行业对自身定位的求索
- 第二章 投奔证券市场:公共会计师行业的转型
- 第一节 美国公共会计师行业寻求靠山未果
- 第二节 美国公共会计师行业决定依傍证券行业谋发展
- 第三章 《1933年证券法》的出台与独立审计制度的形成
- 第一节 美国联邦证券法出台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二节 《1933年证券法》的仓促出台及其会计审计机制设计
- 第三节 乔治·梅的会计理念及其意义
-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进入美国联邦证券法的前因后果
- 第五节 《1934年证券交易法》与美国证监会的成立
- 第四章 1900—1936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 第一节 学者的自由探索
- 第二节 美国会计学会的成立及其对会计规则的态度
- 第五章 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时代:1936—1959
- 第一节 会计程序委员会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认可的会计原则”概念的形成
- 第三节 公权私授:注册会计师行业获得证券市场会计规则制定权
- 第四节 会计程序委员会文件评介
- 第五节 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
- 第六章 1936—1959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 第一节 美国会计学会的早期成果
- 第二节 支持历史成本会计的两部标志性成果
- 会计规则的由来(第三卷)
- 第二编 美国证券市场上公认会计原则——揭开“国际先进经验”的面纱(下)
- 第七章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时代:1959—1973
- 第一节 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会计原则委员会时代的理论研究
- 第三节 多事之秋: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频频引起争议
- 第四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建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 第八章 1959—1973年的美国会计学术
- 第一节 学者的自由探索
- 第二节 美国会计学会1966年的重大转折
- 第九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时代:1973年至今
- 第一节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时代背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 第二节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览
- 第三节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
- 第四节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会计规则
- 第五节 诉讼浪潮与美国国会对证券市场会计和审计问题的调查
- 第六节 安然事件和次贷危机对会计规则的影响
- 第十章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趋同计划及其搁浅
- 第一节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早期进展:1973—1987
- 第二节 依傍国际证监会组织谋发展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7—2000
- 第三节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立与国际趋同战略的进展
- 第四节 美国证监会拟允许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 第五节 趋同计划成为明日黄花
- 第十一章 1973年至今的美国会计学术
- 第一节 实证会计的形成与传播
- 第二节 美国会计学会1977年的再度转变
- 第三节 实证会计流行的原因及其批评
- 第十二章 公认会计原则和美国会计学术的未来
- 第一节 公认会计原则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 第二节 如何看待会计规则的演化轨迹
- 第三节 美国会计学术的历史回顾及其贡献
- 第四节 公认会计原则与美国会计学术的可能发展路径
- 会计规则的由来(第四卷)
- 第三编 我国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第一章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之前的会计发展
- 第一节 1950年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建设
- 第二节 1950年各主管部门分头制定企业会计制度
- 第三节 “无账会计”导致的混乱及其纠正
- 第四节 财政部会计管理机构的撤销及其恢复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制定与会计改革的起步
- 第一节 财政部会计司的恢复与中国会计学会的成立
- 第二节 学术界恢复引进美国经验
- 第三节 1985年1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 第四节 1985年3月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 第五节 会计教育改革先行一步
- 第三章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
- 第一节 财政部会计司1988年启动会计准则建设工作
- 第二节 财政部1991年发布《会计改革纲要(试行)》
- 第三节 财政部1992年2月召开第一次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
- 第四节 1992年5月发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 第五节 1992年6月发布《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 第六节 1992年11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 第七节 谨慎性原则和资产减值会计浸入我国会计法规
- 第八节 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出台
- 第四章 具体准则的陆续发布
-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财政金融技术援助项目”的介入
- 第二节 1993年的《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会计制度遵从税法的范例
- 第三节 1994年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引入
- 第四节 1995年发布《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
- 第五节 1994—1996年发布30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 第六节 1997—2001年陆续发布16项具体会计准则
- 第七节 1998年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 第八节 1999年的《中国会计百科全书》
- 第九节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修订
- 第十节 16项具体会计准则所引入的争议性会计规则
- 第五章 2001年的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之争
- 第一节 会计法规制定者的“会计协调”理念
- 第二节 2000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修改会计要素的定义
- 第三节 2000年发布《企业会计制度》
- 第四节 证券监管机构的会计“国际化”理念
- 第五节 2001年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 第六节 朱镕基同志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
- 第七节 2001年证券监管机构的“补充审计”政策
- 第八节 财政部发布行业性的会计核算办法
- 第九节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换届改组
- 第十节 2004年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
- 第六章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欧盟对华提出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估标准
- 第二节 会计法规制定者和上市公司应对“国际协调”的态度
- 第三节 从“国际协调”转向“国际趋同”
- 第四节 2006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 第五节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所引入的争议性会计规则
- 第七章 次贷危机之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持续趋同
- 第一节 次贷危机期间的会计危机与持续趋同路线图的出台
- 第二节 2011年发布《小企业会计准则》
- 第三节 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修订
- 第四节 重申全面趋同的目标
- 第五节 证券监管机构改变对待现有会计审计规则的态度
- 第六节 2017年以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报表格式的修订
- 第八章 我国企业会计规则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 第二节 会计法规制定者对待学术争鸣的开明态度
- 第三节 会计法规制定者的正确理念
- 第四节 以历史研究为抓手推动我国会计教育改革
- 第五节 完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