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4千字
字数
2020-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书中通过对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黄淮下游地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和岭南及周边地区等地的400余处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分析,概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生业内涵及特征,在结合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及各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及生业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农作物与家养动物
- 一、 农作物
- (一)粟和黍
- (二)水稻
- (三)大豆
- (四)小麦
- (五)小结
- 二、 家养动物
- (一)狗
- (二)猪
- (三)绵羊和山羊
- (四)黄牛和水牛
- (五)马
- (六)鸡
- (七)鸭和鹅
- (八)驴和骡
- (九)骆驼
- (十)小结
- 第二章 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
- (一)嫩江流域
- (二)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地区
- (三)松花江流域
- (四)辽河下游地区
- (五)鸭绿江口及千山东麓地区
- (六)辽东半岛南端地区
- (七)燕山南北地区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三)文化状况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四、结论
- 第三章 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时空框架
-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
-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
- (三)新石器时代末期
- (四)青铜时代
- 二、 动植物考古资料
- (一)新石器时代中期
- (二)新石器时代晚期
- (三)新石器时代末期
- (四)青铜时代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生业特征
- 四、 结论
- 第四章 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时空框架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
- (五)青铜时代(公元前 2000~前 221 年)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的作用
- (三)地区生业差异与文明形成
- 四、 结论
- 第五章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 二、 黄淮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动植物考古研究
-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
- (二)新石器时代中期
- (三)新石器时代晚期
- (四)新石器时代末期
- (五)青铜时代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三)生业经济对考古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 四、 结论
- 第六章 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 (一)西藏高原
- (二)云贵高原
- (三)川西北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 (四)成都平原
- (五)川东岭谷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的制约
- (三)生业特征与文化的关系
- 四、 结论
- 第七章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区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成果
- (一)两湖平原
- (二)汉水中游地区
- (三)鄂西峡江地区
- (四)赣鄱地区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三)文化因素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四、 结论
- 第八章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时空范围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结果
- (一)浙闽丘陵区
- (二)宁绍平原
- (三)太湖平原
- (四)江淮东部地区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 (三)以湿地为中心的生业经济
- 四、 结论
- 第九章 岭南及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
- 一、 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 二、 动植物考古研究
- (一)广西地区
- (二)广东(包括临近广东的湖南南部)及香港地区
- (三)福建地区
- (四)中国台湾地区
- 三、 讨论
- (一)生业特征
- (二)自然环境特征
- (三)家畜饲养业和种植业的传入与适应性
- 四、 结语
- 第十章 结语
- 一、 农业起源的特征和意义
- (一)农业起源的特征
- (二)农业起源的意义
- 二、各个地区的生业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各个地区的生业特征
- (二)发展阶段
- 三、 自然环境对生业特征的影响
- (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
- 四、 生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 (一)新的生产力要素的传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二)中原地区的生业状况与上层建筑存在互动关系
- (三)良渚文化兴衰的生业特征
- (四)北方地区家养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与当地的文化特征
- 五、 小结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