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经济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2千字
字数
2016-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新形势下中国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内容简介
中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即中国模式,探讨的是中国发展与改革的经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中国模式的问题在今天再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层面,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已经产生了两个全然不同的预测,一个是“中国世纪”来临,另一个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残局”。 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呢?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一个国家总是有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这个模式是怎样的?这个模式的内在和外在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是即将进入“中国世纪”,还是中国的改革进入“残局”? 只有通过观察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经验,才能理解中国模式,也才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数年里,本书作者郑永年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大量、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各种纷繁表象,超越各种政治化的主义纷争,探求中国模式的核心,对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分析和阐述。 《本书第一版出版之后即成为中央党校的指定教材和《亚洲周刊》的2010年十大好书。此次修订,新增十几万字内容,并对原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精简,内容的更新超过了50%。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序 新形势下的中国模式
- 前言 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
-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家的转型:西方、亚洲和中国
- 全球化与中国
- 资本、国家与全球化:简单的历史
- 全球化与经济活动的“去主权化”
- 金融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
- 全球化与弱政府
- 全球化中的东亚模式
-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
- 中国模式的未来
- 经济结构内部的平衡
- 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平衡
- 国家和社会的平衡
- 第二章 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
- 不能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
- 社会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
-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
-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
- 第三章 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
- 当今西方民主危机背后的原因
- 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何屹立不倒
- 开放性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 制度创新保证权力的和平更替
- 相对集权确立政治责任制度
- 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
- 第四章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
-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
-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
-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
- 第五章 民主化的中国模式
-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 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
- 中国的渐进民主化
- 第六章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
- 中央地方关系问题
- 现象的根源
- 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 选择性集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
- 第七章 放权改革:中国的中央、地方与公民社会
- 两种分权概念
- 政府间放权如何造就经济的高速增长
- 政府间放权的负面结果与重新收权
- 国家—社会放权的举步维艰
- 公民政治参与和非政府组织
- 进一步实行国家—社会分权
- 第八章 国家与市场之间: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政治逻辑
- 比较视角下的社会政策
-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政策
-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政策
- 胡锦涛时期的社会政策改革
- 小结
- 第九章 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
- 为什么要讨论毛泽东与中国市场经济的问题
- 国家与市场经济:西方经验
- 国家与市场经济:非西方经验
- 国家与市场经济:中国经验
- 改革开放与中国市场经济
- 中国市场经济的前途
- 第十章 中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 余英时vs姜义华
- 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
-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
- 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
- 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
- 第十一章 乡村民主和中国政治进程
- 农民与民主
- 中国农民的新特质
-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
- 乡村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建设
- 简短的结论
- 第十二章 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习些什么
- 新加坡能不能学
- 权力的有效集中
- 融政党于社会
-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 反对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标志
- 领袖的作用
-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政改前景
- 结语 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
- 一
- 二
- 三
- 四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