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美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美育的独特视角探讨一种不同于“应试教育”的“人的教育”,从美育的基本理论、西方美育发展、中国美育发展与当代美育四个部分共十五讲论述了美育的“人的教育”的特性及其丰富内涵,在理论阐释与实践总结中深入理解和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可为当下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 引言
  • 第一讲 美育的性质:包含感性与情感教育的“人的教育”
  • 一 鲍姆嘉通与“感性教育”
  • 二 席勒与情感教育
  • (一)席勒美育理论的历史地位
  • (二)席勒的美育理论
  • (三)席勒美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 三 马克思与人的教育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对美育的人的教育理论的重要意义
  • (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教育与美育思想的论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马克思美育思想的历史唯物论基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二讲 美育的学科特性
  • 一 作为边缘交叉学科的美育
  • 二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育
  • 三 作为美学学科的美育
  • 四 作为教育学学科的美育
  • 第三讲 美育的特殊作用
  • 一 “审美力”的培养
  • (一)审美力是社会主义新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 (二)审美力的特点
  • (三)审美体验
  • (四)审美评价
  • (五)审美力的培养
  • 二 “生活的艺术家”的造就
  • (一)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家”
  • (二)审美的人生态度
  • 第四讲 美育“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
  • 一 国内外有关美育地位的争论
  • 二 从世界观培养的角度看,美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 三 美育在社会中的情感协调地位
  • 四 美育在教育中的“中介性”地位
  • (一)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 (二)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 (三)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 第五讲 美育所凭借的特殊手段
  • 一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
  • 二 艺术教育的特殊魅力
  • 三 自然审美
  • 四 美育的实施
  • (一)实施美育的指导思想
  • (二)实施美育的条件
  • (三)实施美育的途径
  • 第六讲 美育与大脑开发
  • 一 神经心理学与美育
  • 二 美育与右脑开发
  • 三 美育调节大脑边缘系统的作用
  • 四 美育调节脑内吗啡肽的作用
  • 第七讲 生态审美教育
  • 一 生态美育的提出
  • 二 生态美育的基本内容
  • (一)生态美育的基本立足点与哲学基础
  •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
  • (三)生态审美教育所凭借的主要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的栖居”
  • (四)生态审美教育的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 三 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
  • 第八讲 西方古代“和谐论”美育思想
  • 一 古希腊罗马的“和谐论”美育思想
  • (一)古代希腊及其特有的“和谐美”
  • (二)柏拉图的“效用说”及“城邦保卫者”的培养
  • (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其美育思想
  • (四)贺拉斯“寓教于乐”的美学与美育思想
  • 二 卢梭的《爱弥儿》及其“自然人”教育与美育思想
  • (一)卢梭及其教育小说《爱弥儿》
  • (二)卢梭的“自然人”教育与美育思想
  • (三)卢梭的“自然人”教育与美育思想的评价
  • 三 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
  • 四 德国古典美学的美育思想与走出古典
  • 第九讲 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
  • 一 叔本华:艺术是人生的花朵
  • (一)艺术是人生的花朵论
  • (二)艺术补偿论
  • (三)审美观审论
  • (四)超人作用论
  • 二 尼采: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 (一)审美人生论
  • (二)酒神精神论
  • (三)艺术的生命本能论
  • (四)悲剧的形而上慰藉论
  • 三 杜威:艺术的生活化
  • (一)经验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
  • (二)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生活
  • (三)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显示
  • 四 弗洛伊德:艺术即原欲的升华
  • (一)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原欲”
  • (二)原欲的实现经过了发泄与反发泄的对立过程
  • (三)升华——原欲实现的途径
  • 五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 (一)存在论哲学观
  • (二)美与艺术的本源是存在由遮蔽到解蔽的自行显现
  • (三)人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
  • (四)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
  • (五)语言是存在之家
  • (六)美是在时间中生成的
  • 六 杜夫海纳:艺术是审美知觉的构成
  • (一)现象学的研究路径
  • (二)审美知觉是审美对象的基础
  • (三)审美知觉是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
  • (四)对象与知觉的协调
  • 七 伽达默尔:审美教化是造就人类素质的特有方式
  • (一)解释学的哲学原则
  • (二)审美教化是人类素质提高的特有方式
  • (三)艺术经验是审美教化的途径
  • 八 福柯:“关注自我”的生存美学
  • (一)解构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 (二)有关“人的终结”的后现代人学思想
  • (三)以“关注自我”为核心内容的“生存美学”
  • 第十讲 西方现代教育中的美育
  • 一 “通识教育”与美育
  • (一)“通识教育”作为“自由教育”的人文内涵
  • (二)通识教育中的艺术教育
  • (三)美育学科性质的论争
  • (四)布朗的《视觉艺术报告》及其意义
  • 二 德国的包豪斯与“艺术与工艺结合”的艺术教育观念
  • (一)包豪斯及其发展历程
  • (二)包豪斯的艺术教育理念
  • (三)包豪斯的衰落与启示
  • 三 罗恩菲尔德有关人格与创造力培养的艺术教育思想
  • (一)艺术教育的主要贡献是造就身心健全的人
  • (二)艺术教育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 (三)“以儿童为中心”——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教育理念
  • (四)艺术教育的评量必须从有利于儿童的心智成长出发
  • (五)艺术教育的治疗功能
  • 四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美育思想
  •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其背景
  •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艺术教育
  • (三)情景化个人评价体系与艺术教育
  •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发展
  • 五 戈尔曼“情商”理论中的美育思想
  • (一)“情商”理论的提出
  • (二)“情商”的内涵与作用
  • (三)当代脑科学发展与“情商”理论
  • (四)“情商”与情感教育
  • (五)“情商”理论的美育意义
  • 第十一讲 中国古代的“中和论”美育思想
  • 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与“中和论”美学美育思想
  • (一)“保合大和”之自然生态之美
  • (二)元亨利贞“四德”之吉祥安康之美
  • (三)“中庸之道”之适度适中之美
  • (四)“和而不同”之相反相成之美
  • (五)“和实相生”的生命旺盛之美
  • (六)人文化成之礼乐教化之美
  • 二 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与“乐教”、“诗教”
  • (一)中国古代的“礼乐教化”
  • (二)中国古代的“乐教”
  • (三)中国古代的“诗教”
  • 第十二讲 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者:蔡元培与王国维
  • 一 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育的奠基性贡献
  • 二 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美育思想
  • (一)美育之内涵:心育论
  • (二)美育之作用:无用之用
  • (三)美育之途径:艺术解脱说
  • (四)美育之目的:审美之境界与人生之境界
  • 第十三讲 中国现代其他主要美育理论家
  • 一 梁启超的“新民说”及其美育思想
  • (一)梁启超“新民说”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二)梁启超的“新民说”美育思想
  • (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成就与局限
  • (一)“有机创造论”哲学观的确立
  • (二)“人生艺术化”的美学与美育思想
  • (三)以“人生论”美学对中国古代“礼乐教化”进行的新阐释
  • (四)中西美学与艺术之差异
  • (五)审美境界论
  • 三 丰子恺的“人生—同情论”美学与美育思想
  • (一)“人生—同情论”人生观
  • (二)“绝缘论”审美观
  • (三)“人的教育”的美育观
  • (四)“爱心论”的创作观
  • (五)“梦与真”的中西艺术比较论
  • 第十四讲 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 一 后现代转向与美育
  • (一)后现代社会与后现代转向
  • (二)新的美学现象与美学观念的兴起
  • 二 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教育
  • (一)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
  • (二)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内容
  •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实践
  • 三 网络文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 (一)网络文学的产生
  •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
  • 第十五讲 中国新时期美育的发展
  • 一 我国新时期美育逐步走到社会前沿
  • 二 我国新时期美育的发展历程
  • 三 我国新时期美育建设的重要成果与共识
  • (一)正式将美育写入教育方针
  • (二)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 (四)“钱学森之问”的解答之一:把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 (五)艺术课程的开设是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 (六)美育承担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
  • (七)艺术教育仍是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 四 我国美育事业的未来发展
  • 后记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已有选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