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5千字
字数
2023-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
内容简介
自50年代以后,上海电影加入了对于工业化的现代性国家想象,巨量的工业题材作品喷涌而出,“公共性”成为这种工业化的基本逻辑,是百多年来城市现代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以后,经历了“伤痕”主题与“改革”主题,电影中的“上海”,既有城市化高速运转中的各种城乡扭结,也有全球化背景下的“魔性”图景。
不同时期电影中的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了国人的一部城市现代性认知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因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构成
-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电影中的城市形象与特征
-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城市现代性
- 第二节 海派电影文本中的上海
- 第三节 上海文学与电影发展概况(1949—1976年)
- 一、电影机构与电影期刊
- 二、“大跃进”与上海电影创作
- 三、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 四、“文革”时期的上海电影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上海电影与城市叙述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城市的“公共性”想象
- 第一节 私性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
- 一、“公共性”社会的建立
- 二、日常性生活的阶级符码
- 第二节 “公共性”:生活的意义化和组织化
- 一、日常性生活的意义化
- 二、传统社区的“公共性”生活
- 第三节 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
- 第四节 公共性人格的伦理化
- 一、家族伦理与政治伦理
- 二、城市“公共性”空间的伦理属性
- 第三章 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
- 第一节 巨型规模的工业题材电影生产
- 第二节 工业主义逻辑的建立
- 一、工业主义概念的提出
- 二、电影中“技术”的表现
- 三、人的生产与技术属性
- 第四章 本土影人眼中的上海今昔
- 第一节 现实上海想象中的城市形象
- 一、不断增强的现代性
- 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
- 三、失落的都市
- 四、发现还是想象
- 第二节 历史上海想象中的城市形象
- 一、老太爷之死:往昔上海的现代性
- 二、历史叙述中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
- 三、《紫蝴蝶》:隐匿的城市
- 第五章 域外文本生产者的现实上海想象
- 第一节 未完成的现代化:境外生产者的“外来者”叙述
- 一、《上海假期》:进程中的保守
- 二、“利”的现代性呈现
- 三、创伤治愈地
- 四、乡土社会的文化基因存在
- 第二节 轻重兼顾的城市奇景:沪外生产者的“外来者”叙述
- 一、跨境的“外来者”
- 二、城里来的乡下人
- 第三节 缺席的“外来者”:域外生产者眼中的现实上海
- 一、《逆光》:反思的城市
- 二、《都市里的村庄》:工业化的城市
- 三、《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无奈的精明
- 第六章 域外文本生产者的往昔上海想象
- 第一节 “东方魔都”:境外生产者的“外来者”视角
- 一、虚幻的政治图谋和实在的捞金地
- 二、声色都市里的真挚爱情
- 三、男性沉醉其间的魔都
- 第二节 城乡并置的上海怀旧:沪外生产者的“外来者”视角
- 一、充满物质诱惑的堕落都市
- 二、风月拯救乡村
- 第三节 缺席的“外来者”:域外生产者眼中的往昔上海
- 一、被遮蔽的现代性:父权社会下的乡土中国
- 二、男性的缺席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 三、男性的缺席与女性的自我催眠
- 附录一 1949—1976年中国电影中涉及上海形象的影片列表
- 附录二 1977—2014年中国电影中涉及上海形象的影片列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