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总论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2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五重身份分析
内容简介
书稿依托纪录片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跨学科视点,综合运用纪录片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来分析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及其在非虚构电影工业中的位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迈克尔?摩尔在其辨证式叙事方法中的主观性、娱乐化手法,以及对传统电影技巧比如卡通和蒙太奇剪辑方法的运用。本论文从五个类别讨论迈克尔?摩尔:创作者,传承者,行动者,关怀者和异议者。这五个类别分别对应一个交叉研究视点,即纪录片文本研究,纪录片美学史研究,媒介者的社会责任,道德立场,以及社会阶层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
目录
- 自序 一枚土鳖如何做资本主义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导论:迈克尔·摩尔的五种身份
- 第一节 研究概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 书籍
- 二 影像资料
- 三 其他迈克尔·摩尔相关资料
- 四 扩展文献
- 五 总结
- 第五节 迈克尔·摩尔简史
- 第二章 创作者·摩尔纪录影片的形态样式
- 第一节 摩尔影片的剧作构架
- 一 情节剧叙事
- 二 论文体叙事
- 第二节 采访风格
- 一 伏击采访
- 二 预约采访
- 三 随机采访
- 四 运用案例
- 第三节 视听语言
- 一 镜头构成与来源
- 二 声音
- 三 剪接
- 第四节 视听美学:“影像狂欢”
- 第五节 风格溯源
- 第三章 传承者·纪录片的新文化运动
- 第一节 纪录片的本源问题
- 第二节 摩尔纪录片表达与诉求的历史传承
- 一 对纪录片影像本体论的继承
- 二 对导演控制力的继承
- 三 对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继承
- 四 对资料影像运用方法的继承
- 五 对“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观念的继承
- 六 对纪录片主观性的继承
- 七 对作者立场与“心理真实”的继承
- 第三节 媒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传承
- 一 对社会关怀责任的继承
- 二 对社会运动关注的继承
- 第四节 新型政治纪录片:摩尔影片的具体历史定位
- 第四章 行动者·现身说法的幕后人员
- 第一节 亲历者
- 一 调查事件
- 二 创造事件
- 三 强势介入
- 第二节 讽刺者
- 第三节 斗争者
- 一 生活中的斗争
- 二 作品中的斗争
- 第四节 新型媒介仪式
- 一 仪式与媒介仪式简述
- 二 摩尔的媒介仪式类别
- 三 仪式功能与影响效果
- 第五节 作为抗争武器的媒介
- 一 媒介环境
- 二 情绪表述
- 第五章 关怀者·媒介名流的蓝领情结
- 第一节 政治立场
- 一 阶级定位
- 二 蓝领装扮
- 三 行为举止
- 四 价值溯源
- 第二节 思想构成
- 一 民粹主义
- 二 自由主义
- 三 反战思想
- 四 表达方式
- 第三节 传播效果
- 第四节 身份争议
- 第六章 异议者·摩尔的敌人与对手
- 第一节 政敌与政党
- 一 《弗林特之声》事件
- 二 《愚蠢的白人》事件
- 三 《华氏9/11》事件
- 第二节 大型企业
- 第三节 媒介人士
- 一 意识形态批评
- 二 新闻美学批评
- 第四节 民间组织
- 第五节 反目者
- 第七章 美国新型公共领域的民主与自由限度
- 第一节 新型平民公共领域的样态
- 一 既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方式
- 二 新型公共领域的形成倾向
- 三 新型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地位与运作方式的再辨别
- 第二节 新型公共领域的诉求
- 一 摩尔的“文化领导权”
- 二 “民族—人民”文学观的影视化
- 三 对娱乐政治的批判性继承
- 四 “市民社会”的“有机知识分子”
- 第三节 美国媒介的论争尺度与审查
- 一 “公司审查”
- 二 “自我审查”
- 第三节 重塑公共领域
- 第四节 摩尔及其纪录片对中国媒介的现实意义
- 附录 迈克尔·摩尔研究资料一览表
- 第一节 影视资料
- 第二节 文字资料
- 参考文献
- 参考影片
- 后记 我们还能走多远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