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现代斯拉夫文论:世界文论“引擎”之一,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影响深远。

内容简介

现代斯拉夫文论思想的原创性、学说的丰富性、理论的辐射力和影响的持久性丝毫不逊色于现代英美文论与现代欧陆文论,甚至可以说是20世纪世界文论的“引擎”之一。现代斯拉夫文论在跨学科语境中发育起来,并在跨文化跨语际的语境中展开其“理论旅行”。从20世纪文论思想史上重大思潮、流脉、学派的发育谱系来看,现代斯拉夫文论产生了广泛影响而深具辐射力和衍生性,是文学理论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旅行的一个生动案例;从现代文论的变革动力、发展取向、基本范式的生成路径来看,现代斯拉夫文论也是文学理论在跨学科中发育在跨文化中旅行的一个典型标本,是现代文论在跨学科跨文化的征程中生成生存这一具有普遍性的命运境遇的一个精彩缩影。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编者序
  • 目录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布拉格语言学小组
  • 一 布拉格语言学小组的新处境
  • 二 支持民族意识的集体著作
  • 三 布拉格语言学小组的出版活动
  • 四 穆卡洛夫斯基的研究活动及著述
  • 五 结语
  • 安德烈·别雷:形式主义之前的形式主义者
  • 究竟站在哪一方?
  •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雅各布森诗学方法
  • 一 雅各布森与俄苏形式主义
  • 二 文化研究、文化哲学对意义研究的贡献
  • 三 雅各布森方法综合评述
  • 印第安神话《波波尔·乌》的形态学解读
  • 一 《波波尔·乌》(Popol Vuh)的版本和翻译
  • 二 《波波尔·乌》神话
  • 三 形态学理论的文本解读
  • 四 结论
  • 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
  • 文学意义的生成:重审雅各布森与里法泰尔、卡勒之争
  • 一 “读者反应”与“文学能力”:里法泰尔和卡勒的批评
  • 二 “语言学拥抱诗学”:雅各布森的反批评
  • 三 打破“结构”:从语言诗学走向文化诗学
  • 论鲍里斯·艾亨鲍姆的文学系统观
  • 雅各布森诗学在中国的译介现状及研究潜势
  • 一 引言
  • 二 雅各布森诗学译介现状
  • 三 译介学理论指导下的雅各布森诗学译介特点分析
  • 四 雅各布森诗学译介不足原因探析
  • 五 雅各布森诗学译介研究潜势
  • 诗学理论:从形式论学派到后结构主义
  • 布拉格学派与亚音位实体之确立
  • 一 导言
  • 二 共现性与雅各布森关于亚音位实体的早期思想
  • 三 布拉格语言学小组内部的反馈
  • 四 《音系学原理》中音系单位的顺次性与同时性
  • 五 结论
  • 20世纪俄罗斯文艺学学派:比较研究
  • “列宁的语言”:疆界的保卫、划定和拓展
  • 形式论学派的“相对性诗学”
  • 一 逆反与狂欢——积极的解构
  • 二 微分与矛盾——对立的视角
  • 三 结构、功能与体系——动态的建构
  • 四 结语
  • 民族自决、其前提和影响:论知识和观念的传播
  • 巴赫金论小说的勃兴与西方主体性的衰落
  • 二160
  • 洛特曼与当代文论新视角
  • 学术批评抑或政治斗争
  • 一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矛盾的产生
  • 二 马克思主义对形式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 三 形式主义者的自我省思与忏悔
  • 四 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对话的尝试
  • 五 学术批评抑或政治斗争:论争的原因及其反思
  • 罗曼·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和审美现代性话语
  • 一 导言
  • 二 雅各布森的隐喻理论及其内在缺陷
  • 三 转译性和文学性
  • 四 作为审美现代性话语的雅各布森隐喻理论
  • 五 结语
  • 走向艺术实践论的布拉格结构主义
  • 结束语 走向艺术实践论
  • 舍斯托夫论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新宗教意识”
  • 前言
  • 一 理念统治下自由的丧失
  • 二 对尼采道德说教的“超越”
  • 三 对康德唯心主义的“重弹”
  • 结语
  • 科学诗学建构中的审美遮蔽
  • 一 文本的能指前置批判
  • 二 语言的诗学功能批判
  • 三 科学诗学建构的批判
  • 四 结语
  • 列宁的语言是怎样形成的:俄罗斯形式论学派论历史材料与意识形态手法
  • 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与索绪尔语言学的联系
  • 一 引言
  • 二 对文学研究之科学性的诉求
  • 三 对索绪尔语言学的发现与应用
  • 四 文学作为一个语言系统与结构
  • 五 文学作为特殊功能的语言
  • 六 结语
  • 理论“他化”与雅各布森诗学的范式意义
  • 《搜神记》志怪故事中的叙事模型及主体间的对话关系
  • 一 从普洛普到格雷马斯
  • 二 《搜神记》中的叙事模型
  • 文化互动中文本的对话机制
  • 引言
  • 一 文化符号学中的几个概念的简介
  • 二 对话机制的缘起
  • 三 对话机制的特点
  • 四 外来文化文本的接受模式——文化文本和符号域的对话
  • 五 结语
  • 在跨学科中发育在跨文化中旅行的现代斯拉夫文论
  •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文论的中国之旅
  • 一 新时期第一个十年
  • 二 新时期第二个十年
  • 三 21世纪以降的新气象
  • 艺术的意向性与非意向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