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7千字
字数
2017-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成果:口语传播与文化、网络、表达,还有脸书、微博、微信等案例,紧贴实际,研究创新。
内容简介
《播音主持学术文丛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有口语传播与文化、口语传播与网络、口语传播与表达三个主要议题,集中展现了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新成果。以大数据为基础对脸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口语传播进行实证研究,折射口语传播的文化内涵;对微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功能的探究,揭示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人媒体的公众表达和公共媒体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语言创新的思考,探寻口语传播的表达策略。《播音主持学术文丛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紧贴实际,视野广阔,对口语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口语传播与文化
- 在建制化与数字化之间:“微”传播时代下人文主义的追寻
- 一、华人地区的口语传播建制化及其结果
- 二、口语传播的垂直整合与平行整合
- 三、信息社会下口语性的原生与次生
- 四、日常生活中的媒介科技与数字人文
- 从“符号融合理论”看反核脸书中核电真实之共构:社群媒体大数据探勘下的“覆诵”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二、“覆诵”与符号融合理论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研究结果讨论
- “微”时代下青年亚文化自我表达的转向思考
- 一、结构性仪式:春晚载体下主流文化的尴尬
- 二、微时代下的新媒体催生青年亚文化的狂欢化
- 三、仪式与狂欢:青年亚文化文本叙事转向的话语体系分析
- 视觉传播与口语传播的共生
- 一、视觉传播与视觉说服
- 二、视觉说服与口语说服的共生
- 口语传播与网络
- 微时代自媒体传播对语言及信息文化安全的影响
- 一、口语传播随媒介发展而变化
- 二、自媒体为口语传播搭建新平台
- 三、构建健康口语传播方式的重要性
- “微”传播形式下的广告文案
- 一、广告文案表达方式的变化
- 二、全新的移动互联生态环境
- 三、广告文案的移动互联生存之道
- “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网络流行用语研究
- 一、问卷分析
-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情况
- 三、特点及成因
- 四、网络流行用语对口语交际的影响
- 网络流行语“××体”生成、传播机制探究
- 一、网络流行语“××体”的生成路径
- 二、“××体”的编码方式
- 三、“××体”的传播动因
- 四、“××体”的传播效应
- 微信语音:传播特点与偏向
- 一、微信对语音媒介的融合
- 二、声音存储的偏向与新功能
- 三、微信语音公众号与传统电台的区别
- 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探析
- 一、微传播时代的来临及其对话语生产的影响
- 二、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生产与传播机制
- 三、微传播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动因
- 四、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 汉字的网络传播维度与交往功能
- 一、为什么是“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赞”的必然性
- 二、“赞”的符号学解读
- 三、“赞”的网络传播维度
- 四、结语
- 微媒体时代的个人与公众
- 一、微媒体:媒体形态
- 二、微媒体:表达,自媒体
- 三、微媒体:大数据,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 四、微媒体:公共生活
- 流行通讯软件对口语传播的影响
- 一、 流行通讯软件概况
- 二、口语传播概况
- 三、流行通讯软件对口语传播的影响
- 四、口语传播对流行通讯软件的自身应用和市场推广的影响
- 口语传播与表达
- “微传播”时代个体媒介近用权对公共话语偏见的反抗
- 一、“微传播”时代与批判话语研究
- 二、报纸对“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标记受害者
- 三、新浪微博对“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声音多远,较少歧视
- 四、结语
- 庄子对人类语言沟通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 一、庄子对语言交流困境的反思之路
- 二、庄子对语言文字交流障碍的超越之道
- 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变革与创新
- 一、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主持人的生存态势和创新空间
- 二、新媒体传播语境中主持人的“说话革命”势在必行
- 广播主持人胜任特征的模型构建
- 一、样本的选定
- 二、访谈过程
- 三、可靠性检验
- 四、主题分析与胜任特征提取
- 五、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 六、关键行为差异分析
- 七、结论
-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
-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新格局
- 三、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传播的新特征
- 四、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传播的发展路径
- 五、主持传播的融合发展
-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功能重设与话语重构
- 一、主角变换:专业化的嘉宾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灵魂”
- 二、功能多元: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传播身份感的逐渐削弱
- 三、“化繁为简”:电视娱乐节目中话语体系的转化与重构
- 全媒体语境下加强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必要性
- 一、语言、言语、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
- 二、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的显著效果
- 三、对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的认知现状
- 四、全媒体语境下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说服之生成
- 一、研究动机与问题
- 二、文献探讨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媒体融合环境下口语新闻传播系统创新及重构
- 一、媒体融合的内涵及特征
- 二、媒体融合下的用户阅听特征及需求
- 三、基于媒体融合的口语新闻传播系统创新和重构
-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传播策略研究
-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
-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
-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传播策略
- 四、结语
- 电视公开课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
-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
-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
- 三、挖掘电视演讲的内在价值
- 四、准确定位主持人与嘉宾、受众的传播功能
- 刍议“微”时代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创作地位与身份之变
- 一、去主持人化:栏目标识与“收视毒瘤”的悖论
- 二、非专业化:科班与跨界之争
- 三、角色符号化:从性格设定到角色扮演
- 四、参与深度化:模糊的主持人身份
- 新媒体冲击之下主持人的胜出之道
- 一、两档节目及主持人构成的异同
- 二、两档节目的访谈思路
- 三、传统媒体主持人与新媒体主持人的特点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