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2千字
字数
2023-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民事改革,“司法为民”,本书探讨其进展及特色。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基于其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提炼出了“接近正义”(AccesstoJustice)的民事司法改革理论,随即成为欧美各国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构成了其民事司法改革理念的主轴并延续至今。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也大规模展开。改革沿着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民事诉讼领域的“庭审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两条主线,最终在“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改革”领域形成汇聚效应。如果说欧美民事司法改革的主题是“接近正义”,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主题则是“司法为民”,本书在深刻挖掘中国“司法为民”改革理论内涵的同时,围绕11个改革主题展开场景分析,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事司法改革的时代进展。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主编简介
- 基金
- 创新、突破与发展——“诉讼法学新兴领域研究创新文库”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接近正义:民事司法改革的全球视域
- 第一节 欧美民事司法的实践困境
- 一 贫困者诉诸司法受阻
- 二 扩散利益保护的缺失
- 三 法院“诉讼爆炸”的危机
- 第二节 “接近正义”理论的兴起
- 一 “接近正义”概念的提出
- 二 “接近正义”含义的厘清
- 三 “接近正义”理论的影响
- 第三节 “接近正义”司法改革运动的进展
- 一 美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 二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民事司法改革
- 三 法国、德国、日本的民事司法改革
- 第二章司法为民:当代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
- 第一节 “司法为民”的理论展开
- 一 “司法为民”司法观的历史生成
- 二 “接近正义”与“司法为民”的理论置换
- 第二节 “司法为民”与中国当代民事司法制度的形成
- 一 陕甘宁边区时期的司法改革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司法改革
- 三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 第三节 21世纪的中国民事司法改革
- 一 21世纪中国司法改革的演进历程
- 二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论
- 三 民事司法改革的主要议题与展开逻辑
- 第三章 立案登记制改革:民事诉权的程序保障
- 第一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背景
- 一 立案审查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二 围绕立案登记制的学术争论
- 第二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 一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探索历程
- 二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实施效果
- 第三节 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学理争议与前瞻
- 一 中国立案登记制的形式与实质
- 二 立案登记制与虚假诉讼、诉权滥用的防范
- 三 立案登记制与法院“案多人少”问题的化解
- 第四章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应对“诉讼爆炸”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时代背景
- 一 “枫桥经验”: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传统资源
- 二 “诉讼爆炸”: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司法背景
- 三 观念转变: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 第二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逻辑与成效
- 一 横向:多主体同时发力、协调统一
- 二 纵向: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探索并行
- 第三节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问题与展望
- 一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问题
- 二 多元解纷机制改革的展望
- 第五章 繁简分流改革: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改革探索
- 第一节 繁简分流改革的时代背景
- 一 化解法院审判工作中“案多人少”的矛盾
- 二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提高审判工作效率
- 三 贯彻司法为民,进一步推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第二节 繁简分流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 一 繁简分流改革的实践逻辑
- 二 繁简分流改革的成效
- 第三节 繁简分流改革中的争议及其解决
- 一 “繁案精审”与程序保障的强化
- 二 “简案快审”与基本的程序保障
- 三 督促程序的“休眠”与“激活”
- 第六章 在线诉讼方式改革:信息技术革命的司法回应
- 第一节 在线诉讼兴起的时代背景
- 一 在线诉讼的界定
- 二 在线诉讼方式兴起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中国在线诉讼的探索与法律规制
- 一 在线诉讼探索的实践经验
- 二 在线诉讼的制度建设进展
- 第三节 域外在线诉讼方式的运用经验——以德国为例
- 一 德国在线诉讼改革历程
- 二 德国在线诉讼制度改革的重心
- 三 对我国在线诉讼制度建设的启示
- 第四节 关于在线诉讼若干争议问题的解决思路
- 一 在线诉讼与直接言词原则紧张关系及其消解
- 二 在线诉讼与证人出庭作证规则的紧张关系及其消解
- 三 法院对“异步庭审”方式的运用及其合理限制
- 第七章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和为贵”传统文化的传承
- 第一节 中国法院调解的文化传统
- 一 中国古代的法院调解文化
- 二 “调解为主”的人民政法传统的形成
- 第二节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
- 一 法院调解原则的立法确认
- 二 法院调解政策的实践调整
- 第三节 法院调解中“调审关系”的跨世纪之争
- 一 调审分离论——借鉴西方司法传统的理论设想
- 二 调判结合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 三 法院调解的中国图景——调判结合论的复归
- 第四节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展望
- 一 法院调解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 调判结合模式下调审关系的优化路径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路径分析
- 第八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司法民主的中国表达
- 第一节 新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早期发展
- 一 革命根据地时期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探索
- 二 新中国早期阶段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二节 学术界有关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争议
- 一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存废之争
- 二 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的思路之争
- 第三节 新时代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最新发展
- 一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 二 从改革试点到《人民陪审员法》的制定
- 三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背后的理论更新
- 第九章 家事审判方式改革:家事正义的程序保障
- 第一节 家事事件的类型与特点
- 一 家事事件的类型
- 二 家事事件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家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
- 一 家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分析
- 二 中国家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逻辑
- 三 中国家事审判方式改革成效及其困境
-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家事司法改革的经验
- 一 普遍以专门立法驱动家事司法改革
- 二 家事审判普遍适用或部分适用非讼法理
- 三 普遍重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
- 四 普遍重视家事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
- 第四节 家事司法程序的特殊法理与立法展望
- 一 家事司法程序的特殊法理
- 二 家事司法程序的立法展望
- 第十章 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统一法律见解的司法技术革新
- 第一节 案例指导的基本问题厘定
- 一 案例指导的基本内涵
- 二 案例指导制度的功能
- 第二节 中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现状
- 一 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逻辑
- 二 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成效
- 第三节 案例指导制度的争议问题与改革前瞻
- 一 关于案例指导制度的学术争议
- 二 中国特色案例指导制度的改革前瞻
- 第十一章 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优化审级职能的尝试
- 第一节 审级制度与审级功能原理
- 一 审级制度的设置
- 二 审级功能原理
- 第二节 中国四级法院两审终审制度的形成
- 一 审级制度的历史演进
- 二 选择两审终审制的考量因素
- 三 两审终审制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
- 第三节 关于审级制度改革的学术讨论与改革进展
- 一 关于审级制度改革的学术讨论
- 二 关于审级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四节 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的经验与展望
- 一 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的背景
- 二 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的试点工作经验
- 三 关于审级制度与四级法院职能定位改革联动的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