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述中美律师辩护制度的故事,揭示司法公正重要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为上下篇的结构来为读者分别介绍中国和美国的律师辩护制度的历史源流与发展。上篇从中国的讼师鼻祖邓析的故事开始讲述,一直讲到法律援助的现今状况;下篇则选取了美国律师帮助权制度的落实过程中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说明该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律援助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它更是实现司法公正不可或缺之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在新的历史机遇中大力发展法律援助制度
  • 上篇 中国法律援助的前世今生
  • 从邓析到宋世杰
  • 一、讼师鼻祖——邓析
  • (一)造竹刑——让法律走向普罗大众
  • (二)两可说——诡论还是思辨
  • (三)讲学助讼——最早的法律援助实践
  • 二、讼师之杰——宋士杰
  • (一)从刑房小吏到侠义讼师
  • (二)杨素贞案——一案扳倒三进士
  • (三)熟律法,重证据,精辩论
  • (四)改编成剧,千载流芳
  • 特许代理、代书与法律咨询——现代眼光下的古代法律援助
  • 一、特许代理——实则是一项特权制度
  • 二、代书——最常见的“援助”形式
  • 三、法律咨询——“地下”法律援助
  • 公设辩护人与平民法律扶助
  • 一、《律师暂行章程》与律师制度的建立
  • 二、民国“第一律师”与律师行业的发展
  • 三、公设辩护人与“专业化”刑事法律援助的发展
  • 四、平民法律扶助与律师公会的作用
  • 远去的背影——民国大状的法律援助故事
  • 一、与世纪同步的租界大律师——吴凯声
  • (一)关注底层民众,义为惨死日轮小贩申冤
  • (二)坚守辩护职责,成功营救陈赓、廖承志
  • (三)支持爱国,为杜重远辩护
  • 二、打富济贫的民国大状——王龙
  • (一)分文不取,为造假少年开罪
  • (二)痛斥卖国,为刺汪青年辩护
  • 三、爱国女律师——郑毓秀
  • 为战犯辩护——“共和国审判”中的指定辩护律师
  • 一、“共和国审判”的由来
  • 二、特别法——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律依据
  • 三、超越仇恨的任务
  • 四、如何辩护?
  • 五、感动的战犯
  • 新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诞生
  • 一、失之交臂的立法
  • 二、重新萌芽的种子
  • 三、地方与民间的实践
  • 四、仍然激烈的争论
  • 五、循序渐进的立法和制度进程
  • 国家法律援助第一案
  • 一、民工工地负伤,老板临阵退脱
  • 二、绝处逢生,列车上开始的救援
  • 三、报道深入,法律问题凸显
  • 四、峰回路转,成为国家法律援助第一案
  • 五、四川法律援助第一案
  • 六、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援助案件
  • 制度完善的再次起航
  • 一、补上最后的空当——死刑复核中的法律援助
  • 二、法律援助的急诊室——值班律师制度
  • 三、民生与公正——法律援助发展的方向
  • 法律援助的民间力量
  • 一、从服务团到专业化法律援助组织
  • 二、高校的力量
  • 三、环保法律援助第一案与社会组织的参与
  • 下篇 美国落实律师帮助权的案例节点
  • 斯科茨伯勒男孩们的悲痛
  • 一、遭遇逮捕:斗殴与性侵
  • 二、市民们的怒火
  • 三、斯科茨伯勒的审判:白人的审判
  • 四、虚置的庭审、未尽职责的辩护
  • 五、救济路漫漫
  • 六、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 七、无法摆脱的惨淡结局
  • 选择还是必然?
  • 一、司法正义到底多重要?
  • 二、可怜的被告
  • 三、控辩各执一词
  • 四、狱中求助
  • 五、最高法院:若无律师保障,司法便无正义
  • 最后一根稻草:贝茨诉布莱迪
  • 凡人歌
  • 一、穷困潦倒的吉迪恩
  • 二、定罪之后不断抗争,终获转机
  • 三、狱中真情
  • 四、推翻贝茨判例,水到渠成
  • 五、辩护准备:剑指贝茨判决
  • 六、推翻贝茨判决已势不可挡
  • 七、审判:福塔斯律师步步为营
  • 八、宣判:无律师帮助,无庭审公义可言
  • 九、重审吉迪恩:宣判无罪
  • 历史节点上的伟大:无效辩护标准证成
  • 一、心理失控的犯罪嫌疑人
  • 二、佛州之判:死刑
  • 三、百转千回,案至联邦最高法院
  • 四、无效辩护制度最终确立
  • 附 录那一句“认罪态度好”太沉重——聂树斌案和有效辩护的引入
  • 聂案:不按套路出牌的律师和舆论的反转
  • 聂树斌案中乏善可陈的辩护词
  • 律师帮助: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治出版社

中国法治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治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