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探析爱伦·坡小说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

本书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控制论的稳态与反馈机制如何与文学叙述进程的认知操控产生内在契合?基于“视差”所引发的认知进程如何服务于阅读阐释学?文类进化过程中的话语“外爆”和“内爆”如何成为推动文类基因发生突变的能量?文学作品中的游戏话语如何转化为叙事学模型?

文学秘密写作如何对新媒介的发展作出不乏想象力的技术诗学回应?文学如何呈现人类学的仪式性关注且受到那一关注的反向诗学影响?“双重束缚理论”如何从精神分裂研究领域映射“替身文学”的审美发生机制,与此同时又是如何凭籍巴赫金式的镜像对话关系服务于显性情节发展与隐性叙事进程之间的辩证统一?

作者围绕上述问题作出的回答为小说文类演化的学术探索提供了起点位置的回溯,具有学术原型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章 坡的小说诗学:三个逻辑之争
  • 第一节 主题与效果之争
  • 第二节 逻辑与直觉之争
  • 第三节 “名”与“物”之争
  • 第四节 建构坡的诗学“突现论”
  • 第二章 文学与控制论:基于坡的小说考察
  • 第一节 从控制论到小说批评
  • 第二节 诗性直觉与“自我修正”
  • 第三节 “神的建构”与“反馈回路”
  • 第四节 情节偏离与“逆向反馈”
  • 第五节 “顺向反馈”的诗学启示
  • 第六节 “自创生”与“元文学故事”
  • 第三章 视差与表层阅读:从坡到齐泽克
  • 第一节 “视差罅隙”的表层逻辑
  • 第二节 文学文化的“表层转向”
  • 第三节 “表层”与“深层”的辩证关联
  • 第四节 表层阅读的学理依据
  • 第五节 表层阅读的批评实践
  • 第四章 厄舍屋的倒塌:坡与“德国风”
  • 第一节 “德国风”:走向内爆的文类演进
  • 第二节 《疯癫之约》:从言语行为到拟像先置
  • 第三节 文类能量:戏仿与内爆
  • 第四节 文类进化与电子媒介
  • 第五章 “游戏之外的事物”:坡与游戏
  • 第一节 博弈游戏的叙事学模型
  • 第二节 “梅伊策尔的自动象棋机”
  • 第三节 游戏规则与“语言游戏”
  • 第六章 催眠·电报·秘密写作:坡与新媒介
  • 第一节 作为诗学的催眠
  • 第二节 电报通信与秘密写作
  • 第三节 新媒介、信息论与文化焦虑
  • 第七章 “红死魔”、化装舞会与文学仪式
  • 第一节 化装舞会与仪式理论
  • 第二节 《红死魔化装舞会》批评的仪式缺位
  • 第三节 《红死魔化装舞会》的仪式属性
  • 第四节 从“化装舞会大赛”到“伦敦塔”
  • 第八章 “双重束缚理论”与坡的替身小说
  • 第一节 替身逻辑:从“双重束缚”到艺术创造
  • 第二节 人物替身:从精神分裂到诗学隐喻
  • 第三节 隐性进程:从人物替身到结构替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各章英文摘要(English Chapter Abstracts)
  • 附录二 鲍勃·迪伦、仪式性与口头文学
  • 附录三 当代国际爱伦·坡研究的“视觉维度”
  • 附录四 世界文学中的“替身”现象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