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青年哲学学者王小伟对个体记忆和日常物件进行的一次深入描绘,同时也成为了对整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刻画,他使用技术哲学理论对物、技术的分析和言说,为读书人破除焦虑感和虚无感指引了一条小路。

内容简介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简单又扎实的生活
  • 序言 回到事物本身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吃饱与吃好
  • 饥饿是一种慢性病
  • 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 食物营养主义
  • 第二章 家的构思与营造
  • “买房了吗?”
  • 城里的房子
  • 居家是一种治疗
  • 空间与人格
  • 第三章 衣服:一块仪式化了的布
  • 穿衣是门学问
  • 怎么穿与穿什么
  • 衣物的解放
  • 纺织品大泛滥
  • 第四章 林中路与康庄道
  • 道路≠通勤
  • 行走
  • 小路,才是用来回家的
  • 第二部分
  • 第五章 电视的堕落
  • 电视的多面性
  • 有电视的童年
  • “虚假需要”生产机
  • 第六章 小城打印店
  • 五笔打字
  • 从书法到纯工具
  • 文字的祛魅
  • 第七章 录像厅与大启蒙
  • 崇高与暴力
  • 作为观赏对象的性
  • 录像厅与现实+
  • 第八章 巨机器学校
  • 不开心的场所
  • 夸美纽斯批判
  • 附近的学校
  • 大校与暴力
  • 第九章 巫与医:体验治疗
  • 焦虑
  • 看病贵
  • 排队维修
  • 核磁共振仪
  • 医与巫
  • 第三部分
  • 第十章 手机与现实生产
  • 大哥大
  • 来自“庞然大物”的威胁
  • 形而上学快乐机
  • 第十一章 微信与分享的俗化
  • 电子镣铐
  • 微信恐音症
  • 愚蠢的罪证
  • 分享的俗化
  • 第十二章 断舍离与囤积癖
  • 物尽其用
  • 断舍离
  • 崇物
  • 后记 生命中的真问题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6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80后的焦虑

    作者是 80 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副教授。本书脱胎于《信睿周报》上的专栏杂文,很好读,锻炼时戴耳机收听很快就刷完了,对比前辈们散文名家,作者行文透露出 80 后的迷茫和焦虑,80 后和他们的父辈 50 后正好赶上青年时被塑造的三观和进入中年后遭遇的社会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如果能够打通任督二脉就可大成,可很多人会茫然若失。人大可是重点红色双一流大学,哲学学院更应该为四个自信理论创新。前几天看《环球人物》介绍上海华东师范任教的美籍教授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他为学生开设了 “马克思主义”“西方政治哲学史” 等英文课程。马奥尼先后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大峡谷州立大学任教。2010 年,他来到上海,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业教授,2020 年起又兼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作者感慨社会变化的迅速,书中记述的旧物件和习俗,岁数大的觉得你玩的不地道,年轻的已经不屑,努力追求的欧美风景和大房子突然变成了负担,最气人的满口的西方哲学思想理念居然会被攻击为 “土殖”。很理解作者整天来往于帝都拥挤的地铁,只要挤过几次早高峰的 4 号线大兴线肯定会痛恨内卷的工业现代化,怀念求学地荷兰的田园牧歌的恬静,身为科技哲学专业的学者,最终认为 “家庭的接续” 是自我的根基,算是向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

      5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莫道当时是寻常

      这本书读完了,值得一读的一本关于日常的小书。读这本书之前,我在想,我应该会有断舍离的勇气。读完它,我在想,我应该会有认真对待我所拥有的物品的勇气。这本《日常的深处》风格如名,讲的是日常的事物:吃,穿,住,用。还有更深层次的,你怎么去看待吃,穿,住,用。作者没有掉书袋,用高大上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文字。而是用平常的,朴实的文字来描述。这是书籍中很真诚的一种风格。我喜欢这种风格的书籍。例如周华诚的《素履以往》李娟的《记一忘三二》三毛的《我的宝贝》都是类似的风格:日常的风格,真诚地描述。这本书之所以这么多人喜欢阅读,读完感觉轻松就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感觉:回到你自己本身,去感知自己的日常。而不是让我们去拥抱世界,去了解这个不断变幻的大环境。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越来越累,越来越力不从心?身边的人和事都在奔跑,都在呈倍速地成长。而你掉队了,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更加扎心的是,你想要奔跑,却不知道要跑向何方。仿佛大家出发前就已经有了目的地,有了向往的远方。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奔跑到自己想要抵达的远方。而你还在徘徊,还在彷徨。你张望,恐惧,忧虑,不知所措。像一个迷路了,找不到爸妈的小朋友。但这本书给我一个感觉,就是即使你迷路了,即使你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你也可以就地安身,就地寻求安全感。因为你的身边有那么多有生命力的物品。它们时时刻刻与你待在一起。与你一起创造过故事,或者正等待着与你一起创造新故事。在敲这篇笔记的时候,我抬眼看了会我眼前的行李箱。它的箱面上多处贴过标签的痕迹,仿佛英雄的伤痕一样。那是我们去过不同地方留下来的印记。一起乘车,一起赶路,一起去遇见或陌生或熟悉的人事物的证明。而今,我们还在一起,还处在同一时空里。这本身就是令人欣喜的日常状态。日常的魅力是因为日常有你,有我,有我们。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常生活的细节 蕴藏着丰富的美感

        🌸 一本好书,值得推荐日常生活中,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价值和使命。在我们的使用当中,如果去思考它的意义,突然就会发现,人生有太多的哲理,就蕴含在衣食住行当中。🌸 微信是不是让我们与人群隔绝了?人的交流模式的变化,也是现代孤独的诱因。🌸 这本书从饮食到日常的穿衣,还有我们通勤的奔波和回家的小路,每一步都有一些思索。🌸 真的很佩服作者在那些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日常中发现生命的真相。现代社会,我们会焦虑,会忧伤,是因为奔跑的太快了,让我们静下来看这样一本书,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常常会因为书中的细节,发出会心的微笑。让我们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去构建自己的人生轨迹。

          3
          4
        • 查看全部401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