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胡大雷先生在中古文体学领域探索多年的成果结集。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发生在“文体”与“文体”研究上的那些故事,第一章论述中古时期的文体命名、文体扩张、文体三分。第二章论述与“言笔之辨”“文笔之辨”相关的文体问题。第三章论述史学、玄学与文体的关系。后三章论述中古时期的小说文体、乐府文体、诗歌文体、辞赋文体。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视阈(代序)
  • 概说 文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
  • 第一章 中古文体的命名与类别
  • 第一节 “文”辨
  • 一、“文籍”之“文”、文化之“文”、文采之“文”
  • 二、作为目录学上集部之“文”
  • 三、《文选》之“文”并非“文笔之辨”之“文”
  • 四、“以能文为本”是《文选》的选录标准
  • 第二节 论中古时期文体命名与文体释名
  • 一、《尚书》《左传》《周礼》所见的文体名
  • 二、以《尚书》“六体”考察古代文体命名的一般性原则
  • 三、文论家和训诂家两类人士对文体命名的不同关注
  • 四、《文心雕龙》的“释名以章义”
  • 五、总括
  • 第三节 中古文体的扩张、互动及非常态化
  • 一、文体由此学科向彼学科的扩张
  • 二、文体的某些特质向诸文体的扩张
  • 三、文体某部分的自我扩张导致新文体产生
  • 四、文体扩张乃至文体互动
  • 五、中古时期文体扩张的文学史意义
  • 第四节 从“诗笔之辨”到文体三分
  • 一、赋在《文心雕龙》中的再发现
  • 二、“诗”“笔”两分及共同追求文采
  • 三、“今文”“今体”以赋为媒介
  • 四、文体三分与赋的归类
  • 第五节 《诗品》:目录文体还是总集文体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诗品》与《文章志》之类目录书
  • 三、《诗品》与目录学
  • 四、锺嵘的师承
  • 五、《诗品》未著录于《簿录篇》辨
  • 六、锺嵘作《诗品》标榜目录学的心理动因
  • 第二章 “言笔之辨”与“文笔之辨”
  • 第一节 “言笔之辨”与古代文体学
  • 一、“言”与文体起源的原生态
  • 二、“言”“笔”与文体分类
  • 三、从“言”到“笔”与文体的进化
  • 四、“言”“笔”语言体制追求统一的趋向
  • 五、“言笔之辨”与“文笔之辨”
  • 第二节 “文笔之辨”原始
  • 一、“文笔之辨”的提出与各方解释
  • 二、“文”“笔”的原始意味与社会分工不同
  • 三、“文”“笔”制定文体规则的不同
  • 四、“文”“笔”的接受之道不同
  • 第三节 “文笔之辨”与中古政治、文化
  • 一、引言
  • 二、“笔”从“政事”成为“文章”
  • 三、晋宋士族的崇“文”轻“笔”
  • 四、南北朝时“笔”的政治地位的提升
  • 五、“笔”的文化品位与骈体
  • 第四节 “文笔之辨”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文笔之辨”的成熟与“文”“笔”的分集撰录
  • 三、“文笔”成为文章学研究的两类对象
  • 四、“文”“笔”对等而论的著作
  • 五、独立论“笔”的著作
  • 六、中国文章学成立年代之我见
  • 第三章 史学、玄学与文体
  • 第一节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与文体生成
  • 一、“左史记言”之“言”生成为文体
  • 二、“右史记事”之“事”与总集
  • 三、传、记以“篇翰”方式生成文体
  • 四、“叙事”成为文体而入总集
  • 五、经、史、子、集齐入总集与文学观念的新变
  • 第二节 史学文献编纂与文章总集生成
  • 一、“成文”与史书“载文”
  • 二、《左传》“载文”论
  • 三、《史记》《汉书》“载文”论
  • 四、晋时史书“载文”与《文章流别集》
  • 五、典志与“言”“文”总汇的编纂
  • 六、秘书监与文章总集的编纂
  • 第三节 史书书、志体例的生成
  • 一、史官撰作的原始目的及其文字的简略
  • 二、讲史及其两种范式
  • 三、“文”的指向之一:提高叙事能力
  • 四、“文”的指向之二:对礼乐等制度建设的关注
  • 五、“文胜质则史”与史书新体例
  • 第四节 玄学与文体学
  • 一、新型文体与玄学创建
  • 二、玄学与传统文体新气象
  • 三、玄学与文体新流派
  • 第四章 小说、乐府文体论
  • 第一节 小说的文体特点
  • 一、小说之“说”的意蕴
  • 二、小说的观赏性
  • 三、小说与方士
  • 四、小说的虚构
  • 五、小说文体的“炜烨”
  • 第二节 说体考辨
  • 一、“说”为解说、论说、小说、阐述、诸事
  • 二、“说”为辩说、上书
  • 三、“说”的文体特征
  • 四、《文选》不录说体辨
  • 五、《古文辞类纂》的书说类
  • 第三节 中古乐府歌辞的原生态状况
  • 一、乐府歌辞的音乐性构成
  • 二、本辞与乐奏辞的差异
  • 三、乐府歌辞的音乐性背景
  • 四、原型的追寻
  • 五、乐府的原始观念
  • 第四节 吟唱体的非常态化与超常效应
  • 一、吟、唱等通俗文体被先秦诸子关注
  • 二、歌在政治宣传中的巨大冲击力
  • 三、风谣:以“明天会发生什么”来引导受众
  • 四、引诗:士人最方便、最有依据地议论政事
  • 五、吟唱非常态化运用的传播学意义
  • 第五章 诗歌文体论
  • 第一节 诗歌文体功能与“诗言志”
  • 一、诗的叙事功能
  • 二、诗与政治教化
  • 三、“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
  • 第二节 从抒情诉求到诗体探索
  • 一、从诗歌居于赋作中部谈起
  • 二、楚辞的“乱曰”与荀卿赋的“佹诗”
  • 三、以篇末诗歌替代“乱曰”的功能
  • 四、赋家运用诗歌特性与赋的抒情诉求
  • 五、赋家关注篇末诗歌的语言格式
  • 第三节 中古“学人之诗”的类型与诗体革新
  • 一、思考命运式
  • 二、理论思辨式
  • 三、展现知识式
  • 四、“学人之诗”与诗体革新
  • 第四节 论“宫体”在南朝各体文字的蔓延
  • 一、“宫体”蔓衍首要为赋
  • 二、“宫体”在各种文体的蔓衍
  • 三、“宫体”蔓衍及“文生于情”与“情生于文”的互动
  • 四、“宫体”蔓衍的文学史意义
  • 五、《六朝文絜》所录“宫体之文”
  • 第五节 “以赋为诗”考辨
  • 一、沈约《八咏》“以赋为诗”
  • 二、《艺文类聚》认定《八咏》与“赋”的关系
  • 三、“以骚体制歌”是“以赋为诗”的起步
  • 四、“以赋为诗”成为诗人的集体行为
  • 五、“以赋为诗”在北朝的新气象
  • 六、赋的“体兼众制,文备多方”
  • 第六章 辞赋文体论
  • 第一节 赋与《尚书》的渊源关系
  • 一、赋的文体命名与《禹贡》
  • 二、赋的对话体与《皋陶谟》
  • 三、赋与《皋陶谟》的篇末作歌
  • 第二节 赋的文体象征
  • 一、“客主以首引”的几种格式
  • 二、“客主以首引”与讽谏
  • 三、“客主以首引”与赋作情节
  • 四、“客主以首引”的缺席及原因
  • 五、受“客主以首引”影响的赋序
  • 六、“客主以首引”成为赋的文体象征
  • 七、“客主以首引”不能喧宾夺主
  • 第三节 赋的纪实性
  • 一、虚构事件与虚构人物
  • 二、自我对真实事件的参与
  • 三、以自己为主导写经历之事
  • 四、关于赋的叙事与征实
  • 五、东晋征行赋的叙事
  • 六、南朝征行赋的叙自我与叙时事
  • 七、庾信《哀江南赋》在叙事上的突出贡献
  • 八、赋的吐露心声亦是征实
  • 九、沈约《宋书》以赋证事
  • 第四节 “连珠”与“对问”
  • 一、从“臣闻”考察连珠起源
  • 二、“上书”的“臣闻”格式连用
  • 三、《闻乐对》为连珠雏形与“连珠”起源于“对问”
  • 四、抽绎汇聚与脱略具体相结合
  • 五、语言因素对新的文学文体形成的意义
  • 六、连珠实用的例子及其他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