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3千字
字数
2020-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讲述30位科学家和企业家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高风险的芯片创业历程,技术门槛高、投资巨大。
内容简介
本书记载了30位在芯片领域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了发展中国芯,当他们在产业积累多年、练就一身硬功夫之后,他们放弃原来的优越生活,开始艰辛的芯片创业之路。创业难,创业做芯片更难。因为芯片行业的特点是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资金额高且风险大。在研发周期上,一款芯片从研发到应用,简单的需要6-12个月,复杂的要1-2年、3-5年、5-6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投资上,轻资产的芯片设计,需要上千万到数亿元的投入;芯片制造领域,一台设备就要1亿美元,一个芯片制造项目,往往需要近百亿元甚至更大的投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编写委员会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序四
- 前言
- 朱贻玮 中国芯片业的先行者,见证“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 留苏之路中断,进入清华
- 从774厂到878厂再到燕东公司,亲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艰难中前行
- 退休之后成为“自由电子”,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 张汝京 三“落”三“起”,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70岁再创业
- 酝酿——创办中芯国际之前
- 爆发——带领中芯国际向世界第一梯队迈进
- 再出发——继续填补产业空白
- 结语
- 胡正大 从IBM、硅谷到台湾,53岁又在深圳创业,只为“想看看山后的风景”
- 初识芯片,好奇心让他走向IC发源地——美国
- 感知机遇,回到亚洲并带领台湾半导体业反击美国打压
- 重新出发,“一夜间”从台积电研发副总变为市场行销副总
- 54岁到大陆创业,攀越“另一座山峰”
- 68岁仍坚持在前线,称“山后的风景值得看”
- 陈大同从知青到博士后,从硅谷创业到回国创业,人生在不断刷新……
- 知青岁月吃苦耐劳,未曾放下学习
- 回城当工人,恢复高考后一口气读到清华博士
- 出国做博士后,机缘巧合下在硅谷被动创业
- 回国二次创业,成就中国山寨手机市场
- 再次创业,从芯片跨界到投资领域
- 戴伟民 从终身教授到创业者,台前幕后助力“芯火燎原”
- 艰苦的知青岁月,高考脱颖而出
- 仅用4年成为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 从教授一“跃”成为IC创业者
- 带领芯原成为一流的IP Power House
- 重视公司文化管理和人才培养
- 周立功 永远的学习者和开拓者,用人生为单片机代言
- 志存高远
- 工厂生涯
- 辍学创业
- 顺势而为
- 专业专注
- 宽严相济
- 远大理想
- 挑战自我
- 陈春章 从EDA到产业全书,他一直是芯片业中的好老师
- 半路出家
- 芯片界的教书匠
- 老骥伏枥
- 陈少民 驰骋职场的好“老爸”和思想者,他呼吁“以史为镜,芯片是国之重器”
- 在美国27年,曾担任上市公司高管并4次创业
- 回国投身中国半导体行业,呼吁“以史为镜,芯片是国之重器”
- 笔是剑,著书立言,余生还要“仗剑走天涯”
- 刘越 玩转IC设计、制造、投资,拼出人生“芯”高度
- 峰回路转,从上市企业到参与创建中芯国际
- 波谲云诡,中芯国际北京项目
- 与芯结缘,从工厂工程师到北大研究员
- 投资风采,从华登到华创
- 李亚军 集成电路并购猎场的“守”猎者
- 参与创立联芯科技,初涉资本市场运作
- 展讯、锐迪科并购案:小路条之争,中国IC投资史上的里程碑
- 澜起私有化,中国投资并购史上的经典之作
- 创立临芯投资,“守”猎“芯”猎场
- 投资有道,对集成电路产业不变的情怀
- 孙坚 中国第一代EDA的研发者,芯片行业尽显巾帼风采
- 攻坚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ICCAD系统——熊猫系统
- 学半导体物理的女生
- 转型到销售
- 进入投资圈
- 赵立新 小时候和父亲摆地摊,保送清华又走出国门,只身一人带着技术回国创业……
- 从小和父亲一起摆地摊,历练出生意直觉
- 从清华到国外,生意直觉使他完成从“跑龙套”到“技术大拿”的转变
- 创业前期所有的错误都犯了,3~4年后才开窍
- 做企业,其他错误可以犯,战略性错误不能犯
- 吕向东 先后攻读近代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物理,在多家大公司历练后回国创业做芯片
- 恢复高考后,以第一名考入中科大
- 读博期间退学,选择出国留学
- 任职全球多家IC企业的不同岗位,为创业做储备
- 时机成熟后,回国创业做起了芯片
- 天时地利人和,开启人生第二次创业
- 邹铮贤 国内芯片IP第一人,没有故事的故事
- 路起蓉城
- 一次神奇的演示
- 迎难而上方折桂
- 蜕变
- 化解人才之痛
- 周正宇 20年创业路,可用“险恶”二字描述
- 考入浙大,却在“下海潮”时期选择出国求学
- 因读博期间偶然的实验成果高薪入职Rockwell
- 在自家的车库里创办第一家公司
- 毅然回国迎接移动互联网的到来
- “从负到正”的第三次创业
- 倪文海 从美国到中国,只为扎根中国射频“芯”
- 回国之后的首次失利
- 与射频的结缘
- 北斗导航射频芯片成“流星”
- 聚焦射频前端
- 董霄剑 屡立潮头逐浪者,“美丽视界”筑梦人
- “逃离”体制内单位,“掘金”寻呼时代
- 感知机遇来临,放下一切“回炉”读博
- 移动通信时代的首席科学家
- 再创业投身人工智能,为机器人装上“慧眼”
- 走自己的路,引领机器视觉行业发展
- 李庭育 不是科班出身却成了专业的IC“老师傅”
- 机缘巧合进入IC领域,成为福懋传奇人物
- 离开福懋加入智原,开启十年IC设计之路
- 孤身一人创办银灿,两年时间破台湾业界纪录
- 转向大陆开始二次创业,打破高阶存储主控设计行业垄断
- 骆建军 他来自珍珠之乡,历经种种磨难终让“中国芯”扬名海外
- 两位名师领路
- 初次创业的甜与酸
- 芯片业的中华之波澜
- 激情创新,用心造芯
- 李虹宇 知天命时二次创业,自称半导体创业也需要“老家伙”
- 淘气学霸玩学两不耽误
- 没能如愿成为物理学家,成了射频芯片专家
- 知天命开启二次创业,坦言“正当年”
- 杨磊 不惧半导体投资的曲高和寡,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 硬科技投资的火苗
- 结缘半导体
- 在麦肯锡的半导体生涯
- 投资逻辑
- 节奏、坚守和策略
- 张韵东 他是中国芯片行业的老兵,从游戏机芯片起步,现在又走在了AI的潮头
- 以游戏机芯片为起点
- 在半导体圣地开始创业
- 闪耀星光芯
- 扬帆新赛道
- 人工智能新征途
- 郭国平 “寂寞”的量子计算路上的“堂·吉诃德”
- 极本穷源,求学中科大文理交融
- 追本溯源,投身量子计算甘做“愣头青”
- 正本清源,别让泡沫掩盖了珍珠
- 骈文胜 每天不够睡的半导体人,创业三年,进入市场前三
- 激情燃烧的MOTO岁月,初涉封测产业
- 从威宇到日月光,十年成长为大陆最高级别管理者
- 天时地利人和,创业开垦高端晶圆测试市场
- 陈若中 辗转美国、中国台湾,终圆“中国芯”之梦
- 从中国台湾到美国,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之路
- 辗转美国、中国台湾,终圆“中国梦”
- “做对的事情”,不只是把事情做好
- 辗转半导体产业链,转换各种职业经理人角色
- 从外资职业经理人到“中国芯”追梦人
- 吴征 不畏艰险重“芯”出发,踏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征”途
- 保送浙大,受“求是”学风熏陶近10年
- 在摩托罗拉和飞思卡尔挥洒12年青春
- 重回三星负责开拓中国市场
- 直面挑战,开启人生新篇章
- 王惟林 破解“缺芯”困局,引领高端CPU新突破
- 转身
- 煎熬
- 跨越
- 突围
- 范宏春 半导体测试风雨30年,从被“卡脖子”到国产设备崛起
- 国外技术封锁,中国在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
- 为了保密,高精尖技术攻克转移到深山峡谷和大漠荒野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助力国产测试设备发力
- 廖杰 耕耘28年,以长跑心态做大做强本土产业链
- 从武汉到深圳,感受改革开放的热度
- 从彩电国产化先锋到“泡在卖场”的营销圣手
- 以长跑的心态做MLCC
- 本土产业链强大是参与国际供应链公平竞争的筹码
- 闫宇暾 再出发,他要攻下硬件仿真这个“堡垒”
- 第一次试水铩羽而归
- 借原型验证板“稳了”
- 一拖二导致一败一胜
- 专注硬件EDA,再向虎山行
- 王艺辉 团队至上,用“芯”让世界更美好
- 团队至上,互为荣耀
- 做“抠门”的芯片生意
- 成功不止靠性价比
- 下一个十年,从大到强
- 李志雄 见证江波龙20年成长,做大做强中国存储产业
- 蔡华波“三顾茅庐”请来的得力干将
- 实用主义哲学的CTO
- 知晓差距方能赶超,未来空间广阔
- 郑朝晖 给“疑难杂症”芯片治病的“医生”
- 放弃读博,涉足芯片测试,又到产品运营工程
- 成为创锐讯中国研发部“第一员工”
- 转入芯片制造中的运营管理
- 为得“疑难杂症”的芯片排忧解难
- 黄继颇 国产汽车芯片只能在试错中成长,没有捷径
- 历经国内整机厂商第一次“造芯”大潮
- 才开始创业却想打退堂鼓
- 汽车电子芯片国产化,道阻且长
- 李兴仁 一次创业实现财富自由,二次创业却身陷绝境,只为让无线路由芯片演绎“中国芯” 文/慕容素娟
- 从西北宁夏农村到扎根上海
- 首次创业,6年实现财富自由
- 二次创业异常艰难,不得不抵押房产
- 蛰伏4年,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
- 杨清华 从山里娃到硕士生导师,放弃安逸生活创业做芯片,成为业内黑马,却还在忧思……
- 从大山里的苗寨考入清华大学,又一路读博成为硕导
- 放弃安逸生活,36岁离开高校去创业做芯片
- 为“中国芯”忧思,呼吁芯片的发展规律应被关注
- 江大白 晶圆厂风险的把控者
- 想要的江湖
- 晶圆厂的墨菲定律
- 晶圆厂的传承
- 吴忠洁 博士毕业10年后开始创业,立志打造MCU生态以小博大
- 7年前的一个选择
- 如何做出来、用起来、卖出去
- 变革之下求变
- 市场生存的哲学
- 王海力 不走寻常路,15年坚守FPGA初心
- 打开FPGA之门
- 航行触礁
- 临危受命
- 再出发
- 罗仕洲 从只身前往大陆的“好奇者”一跃成为两岸的“摆渡者”
- 非同寻常的求学者
- 只身前往大陆的好奇者
- 创新的开拓者
- 海峡两岸的摆渡者
- 秦鹏 放弃名企高薪,选择创业,从此走上“不归路”……
- 首次创业,在企业巅峰时选择退出
- 二次创业,在产业冬天来临前及时刹车
- 永不放弃,开启人生第三次创业
- 张海涛 曾在射频技术的峰顶跋涉,现在创业来筑梦“中国芯”
- DIY电视机的少年走进清华园
- 赴美之旅,跋涉在行业之巅
- 筑梦“中国芯”,创业成为最终选择
- 李云初 不忘初心,守得云开见月明
- 从小对电子类产品感兴趣
- 投身于国内的“朝阳产业”——芯片业
- 与第一笔大订单擦身而过
- 守得云开见月明
- 李严峰 为国产EDA寻求新突破的“离经叛道”者
- EDA突破的新路
- 爱好是创业的好伙伴
- 有想象力更要有行动力
- 吴叶楠 从容行走在半导体投资圈的80后,热爱技术是他的内核
- 以创业的心态来投资
- 多种职场角色是投资者的财富
- 部队沙漠生活练就强大内心
- 张亦锋 从业务员逆袭成为CEO,他将“木陀精神”诠释到底……
- 拒绝华为和深圳电信局,选择上海华虹NEC
- 职场第一份工作一干就是15年
- 进入半导体封测领域,迎接人生新挑战
- 王博 换道三次“挑战”自我,期待可重构计算打磨中国“芯”天地
- 可重构计算切入芯片
- 选择从零起步
- 绕不开的AI
- 未来之路
- 项天 打游戏“玩”出来的电子公司董事长
- 小学时热衷编程,高中时关注物理,只为真正理解世界
- 杀鸡焉用牛刀,从小时候的爱好到创业理念
- 把GPU放在MCU内
- 从样样稀松到样样精通,重新造“轮子”的创业经历
- 汪博 保送清华,全奖读斯坦福,师从Google天使投资人,毕业后跳出舒适区
- 保送清华第一学期遇挫,毕业时获全奖读斯坦福博士
- 师从集学者、投资人、创业者为一身的David Cheriton教授
- 就业时跳出舒适区,希望自身的幸运能让更多人受益
- 感知计算机视觉的革命性机遇,自主创新用纳米光学做3D视觉
- 集微网简介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