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9.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26千字
字数
199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收入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内容简介
契诃夫的显著特色是他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他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
《渴睡》
《渴睡》: 1、故事非常简单:沙皇时期瓦丽卡一家三口作为奴仆为鞋匠主人家服务,那时的瓦丽卡只有 13 岁,主要工作是照顾整天哭个不停的小婴儿,和很多杂活,导致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直在半梦半醒间挣扎; 2、又是忙碌的一天,瓦丽亚被安排做了各种事,到了晚上,孩子还在啼哭,她突然想到这孩子不就是导致我睡不好觉的根源么? 3、于是她起了歹心,掐死了小孩,然后沉沉睡死过去。故事到此结束。 4、简短,却有力。 5、我们很容易按照上学时候阅读理解的思维来分析故事的背景,主题,困苦的底层,贫富差距,今天我就不说这些了。 6、最近有看《导演请指教》,我就在想如果想把这个故事拍成短片,作为导演,会怎么编排和延展。 7、冲突应该会放在小女孩最忙碌的一天,命令一个接一个,小女孩的情绪渐渐积累,最后看似平静了下来,音乐却越来越急; 8、最后,推向高潮,小孩的哭声戛然而止,最后定格在瓦丽亚睡得非常香的画面上; 9、开头也是小女孩睡着的画面,小女孩梦到因为自己买错了酒而被女主人掐着脖子大骂; 10、好了,突然有点断了思路; 11、最后想到的就是,小女孩以为这就是结束,但等她醒来,还有难于忍受的现实将要面对。孩子是无辜的,瓦丽亚也是; 12、她做了,当时她以为自己能做的最好选择。
Tran·sfer呼延在后
2021-12-30 编辑
西西弗后话——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
我是呼延在后。85 年前的今天,一个 "文官" 被宣告 "死亡"。游荡于民族血脉中的两个灵魂在中华大地久别重逢,孕育,初生 —— 史称 "西安事变"。 -0-(前言)在立冬和小雪的领读中,我借红楼和两晋南北朝以及儒释道探讨了「集体 / 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的领读中,我想来聊一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今日不妨在前言中就直接破题,与读者共同思考:问题该从何处开始,事情该在哪里结束?生活远比解题,甚至远比战争都更加复杂,因为它居然可以做到 "无始无终"!-1- 西西弗日记:契诃夫 1880 年 12 月 12 日 晴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一个叫切尔维亚科夫的男人决定去死 —— 我是一名庶务官。就在昨天,我还在剧场里心旷神怡地看戏,岁月静好,一切如常。可是生活里总是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我无意间打了一个喷嚏,唾沫星子溅到前排一位文职将军的脑袋上。这个只值得一笔带过的事件,却引发了足以令我惶惶不安的问题。这一事件所引发的问题,不在于喷嚏,不在于唾沫星子,不在于将军的脑袋,不在于将军起初的不在意、随后的原谅与不耐烦,以及最后恼羞成怒的呵斥,甚至不在于我的行为,而是在于我心中无从断绝的怯懦与庸人自扰。面对问题,我试图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然而在我一次次为自以为的过失和责任辩驳时,我不断被剥夺为自己辩驳的权利。我在持续的纠结慌张中,不仅丧失了面对问题开始时的决断,更是主动放弃了让这起事件结束的勇气。我在问题中无可辩驳,于事件中无从脱身。当我把自身牢牢囿困于这个问题上时,便无法再将自己投向未来。自此,我陷入绝望;自此,我不再存在。最终我因这个问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试图用生命来当做这起事件的结束。殊不知这起事件在问题开始时,就已然结束。请代我向未来问好。"我希望来年春天我会有一大笔钱,我是根据迷信来判断的:没有钱,就是快有钱了。"(契诃夫)-2- 西西弗童话:莫拉维亚 1954 年 12 月 12 日 晴 "一切都发生于我,一切又都回归到我。"(莫拉维亚)一个叫里卡尔多・莫尔泰尼的男人决定去死 —— 你不必错愕,不必怀疑,"反正,情况就是这样。"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越是不计较幸福,就越是感到幸福。"(《鄙视》)你可能也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为了生活、为了妻儿、为了责任、为了幸福、为了购置一套房子云云,放弃了你最喜爱的工作,舍弃了你最大的抱负。"在这儿,城市里,你我都过着违反本性的生活…… 人不是为了生活在办公室的废纸堆里而生下来的。" 你因自己的生活被琐碎繁杂 "腐蚀和吞噬" 而感到可鄙。你对于现实的容忍更被自己视为一种堕落、一种崩溃,似乎已不仅仅在鄙视丑陋,还在鄙视自己。小时候真傻,居然盼望着长大。现实里成年人的童话,总是在夸大人类生存中一切丑陋的、肮脏的、反常的事情,它们总是试图令人想起生活之艰辛。当你走出人类充满幻想的童年时代,却成了一个沉溺在狂热的矛盾心理中不能自拔的现代人。你也许有过这样的幻想,幻想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无须你花任何力气。时间确实可以冲淡一切,但是冲淡并不意味着解决。面对你认为毋庸置疑的事实,你却不敢正视。对你来说,那是一种新的痛苦,致使你人生的一半是在欲语还休、扭头不看和沉默寡言中度过。你试图解决自己的问题,却没有意识到那恰恰是整个世纪的问题。你的情感,你的矛盾,你的鄙视,恰恰也是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或许《奥德赛》里荷马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值得效仿,不必非得去寻觅一些什么奥秘的含义,诸如什么 "人生值不值得活" 的严肃哲学问题。正视现实,不管现实会怎样。不管你是不是受到鄙视,你都可以深信自己并不是可鄙的人,你的存在,即是你的骄傲和理应受到别人尊重的资本。至于在问题内的无所适从,于事件中的无可辩驳,在存在中的不安与矛盾,在现实艰辛下的无奈与鄙视,甚至去思考 "人生是否应当具有值得读过的意义" 的问题,以及在此问题事件中无从得解的悲剧,你大可以都交与那个叫莫尔泰尼的男人来代替。事件中的问题以及人生中的矛盾,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反正,情况就是这样。" -3- 西西弗史话:托尔斯泰 1887 年 12 月 12 日 晴 "答案是没有的。"(托尔斯泰)一个叫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人决定去死 —— 在这场不得不绕回到俄国文学巅峰的著名且旷日持久的不幸中,困住三个人无从脱身。安娜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无论什么时候去问她,她在想什么,她都会明白无误地回答:只想着一件事,自己的幸福和自己的不幸"—— 感性。卡列宁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我不能不幸福,但她和他不应该幸福;她不应该幸福,但我没有过错,因此不能不幸福"—— 理性。渥伦斯基无从脱身的问题在于,命运这双隐形又操控着一切的手,其所释放出的偶然性压服了一切感性与理性的辩白。基于这起事件中无从脱身的问题,"答案是没有的。" 不幸的人各有不同,而抗争与脱身终究难料;幸福果真相似,只是人间所得几人。安娜・卡列尼娜最终选择了死亡。"那儿,就在正中间,这样我就惩罚了他,摆脱了所有人和我自己。" 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永远无从可解。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需要在问题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中,重新找到何以生而为人的自己。唯有书中的列文不喜欢说,也不愿意听别人说出问题的答案。问题掠走了他所见答案之美。-4- 西西弗后话:呼延在后 2021 年 12 月 12 日 多云一个叫呼延…… 啊呸!天气不太好。问题多少有点儿。问题与答案皆在上文,接下来的文字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后话 —— 这篇领读我本来只想借一下契诃夫和 "双十二",索性又顺手牵羊借来了西西弗、莫拉维亚和托尔斯泰。我自小就是一个执着于追求问题答案的人,只因为那是确定的、明晰的,甚至是可以不朽的 —— 与其说追求答案,换言之无非是汲汲于存在。尼采说:"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远的活力。" 西西弗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他对诸神的蔑视,对死亡的憎恨,对生命的热爱,使他吃尽苦头,苦得无法形容,因此竭尽全身解数却落得一事无成。这是热恋此岸乡土必须付出的代价。然而,平庸何尝不是一种态度。从自我涌现的那一刻起,无数事件中的问题就已随之而来,这是我们必须独自承担来自现实世界的重量。然而所有问题中被翘首以盼的答案的终结,或许永远不会到来。纵然如此,也永远不要让结局遮挡了行迹的光芒。我们在无数次面对问题时希望的涌起与破灭中,发现局限,遭遇偶然,面临失败,认识绝望;在行动中面对局限,接受偶然,允许失败,穿越绝望。希望存在于行动本身之中,也就是说,行动的同时也是希望。唯有勇气与决断下的行动,是现实中最为确定的必然存在。我能接受梦想破灭,可以接受功败垂成,可以接受反派胜利,可以接受世界毁灭,可以接受问题没有答案,但就是接受不了一切都没有发生。1936 年 12 月 12 日,一头雄狮等待了九十六年 —— 用他此生中分分秒秒积累起来的九十六年 —— 才到了这个关头。他自觉心灵透彻,坦坦荡荡,什么事也难不住他。他说:"起事!"- 后记 - 今天的领读,呼延小弟愿追随契诃夫 "简洁" 的文学精神,争取在 3 千字内搞定。最后,我想分享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短诗来作为结尾:"我们的忧愁将会崩解,灵魂穿梭如风。"《晚安》2021.12.12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