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64千字
字数
2017-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你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
内容简介
《艺术的本体与维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国内外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本源、功能和价值意义,探讨了艺术活动、艺术起源、艺术的创造与生产、艺术作品、艺术传达、艺术的接受与传播、艺术的批评与阐释等理论,初步建构起一个艺术学本体论研究的体系性构架。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丛书序言
- 绪论
- 第一章 “人的主题”与“艺术的自觉”:艺术的起源与历程论
- 第一节 艺术术语的由来与含义
- 第二节 人的主题与艺术自觉的历程
- 第三节 艺术的起源与原始艺术的魅力
- 第四节 艺术史:形象史、思潮史与心灵史
- 第二章 观念、精神或活动:艺术本质论
- 第一节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艺术观念
- 第二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
- 第三节 艺术:人类精神的家园
- 第三章 人文学科与人文意义:艺术学学科论
- 第一节 艺术学的历程
- 第二节 艺术学:对象、方法与体系
- 第三节 艺术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 第四章 “认识你自己”:艺术价值与功能论
- 第一节 艺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
- 第二节 艺术的特殊意识形态性
- 第三节 艺术在文化结构中的位置
- 第四节 艺术的人文价值与文化“认同”功能
- 第五节 艺术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价值拓展和功能新变
- 第五章 “大乐与天地同和”:艺术本源论
- 第一节 “艺”与“道”:世界作为艺术的本源
- 第二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一):抽象与移情
- 第三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二):真实性与假定性
- 第四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三):再现与表现
- 第五节 艺术创构的二维(四):典型与意境
- 第六节 “走向过程”与现象学美学的超越
- 第六章 “搜尽奇峰打草稿”:主体创造或生产论
- 第一节 艺术家主体:艺术思维与创作心理
- 第二节 “人心之通天”:主体与客体的遇合
- 第三节 自然的人化: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
- 第四节 语言的搏斗: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 第五节 心灵的合唱:艺术创造中的多元对话与潜对话
- 第六节 作者论的沉浮:艺术从创作到生产的观念变迁与实践
- 第七章 风格与形式、结构与层次:艺术作品论
- 第一节 艺术风格与艺术风格的要素
-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分合: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
- 第三节 形式倾斜与结构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 第四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分析
- 第五节 艺术作品的物化与物或身体的符号化
- 第八章 接受与阐释:艺术接受论
- 第一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传播:“作者之死”与新创造的开始
- 第二节 共鸣或“视界融合”:艺术接受中的对话与潜对话
- 第三节 艺术接受中的程式、惯例、前理解与先结构
- 第四节 艺术接受的心理阐释:以电影为例
- 第五节 “空故纳万象”:艺术接受的态度与层次
- 第六节 艺术接受新变与基于此的艺术新变
- 第九章 方法、流派与转向:艺术批评论
- 第一节 艺术批评:维度与方法
- 第二节 艺术批评:流派与方法
- 第三节 艺术批评的文化研究转向
- 第四节 文化研究方法:限度与原则
- 第五节 文化研究反思与“宏大理论”批评
- 第六节 全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新变
- 第十章 艺术学的时代新课题
- 第一节 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
- 第二节 艺术实践对艺术理论的全面挑战
- 第三节 视觉文化转型对艺术的影响
- 第四节 数字技术的新美学与理论挑战
- 第五节 网络媒介文化的崛起与理论挑战
- 未完的结语:艺术永恒 艺境无涯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