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热销七十年的中国哲学经典。

内容简介

1946—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后编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便立即成为西方人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不二之选;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诸多译本出版。几十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诸多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可谓享誉世界。

1985年,涂又光先生首先将此书译成中文,广大中国读者才得以与这部优秀的哲学史著作见面。21世纪初,在新的研究背景下,赵复三先生对涂译中的一些译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遂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更加准确、通俗地传达了作者的原著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二十余万字中,融入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叙述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思,真正做到了“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自序
  • 英文版编者引言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语言障碍
  •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 《上农》——农业的价值
  • “反者道之动”
  • 对自然的理想化
  • 家族制度
  • 入世和出世
  • 中国艺术与诗歌
  •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 司马谈和六家
  •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孔子与六经
  •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 正名
  • 仁义
  • 忠恕
  • 知命
  • 孔子的心灵修养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 墨家的社会背景
  •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 兼爱
  • 天志和明鬼
  •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 国家的起源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 早期道家与隐者
  • 杨朱的基本思想
  • 杨朱思想举例
  •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 道家思想的发展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 性善说
  •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 政治哲学
  • 神秘主义
  • 第八章 名家
  • 名家和“辩者”
  •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 道,无名
  • 自然的不变规律
  • 为人处世
  • 政治理论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 政治与社会哲学
  • 感情和理性
  • 达到至乐的途径
  • 有限的观点
  • 更高层次的观点
  • 更高层次的知识
  •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 关于“辩”的讨论
  • 澄清兼爱说
  • 为“兼爱”辩
  •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 六种术数
  •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 《月令》
  • 邹衍
  • 历史哲学
  •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 人的地位
  • 关于人性的学说
  • 道德的根源
  • 关于礼乐的学说
  • 关于逻辑的理论
  •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 法家的社会背景
  •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 法家的历史哲学
  • 治国之道
  • 法家与道家
  • 法家与儒家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 事物之“理”
  • 万物生成之“道”
  • 万物变易之“道”
  • “中”与“和”
  • “庸”与“常”
  •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 中国的统一
  • 《大学》
  •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 人性的学说
  • 社会伦理学说
  • 政治哲学
  • 历史哲学
  • 对《春秋》的解释
  •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 思想的统一
  •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 扬雄和王充
  • 道家与佛家
  • 政治和社会背景
  •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 向秀和郭象
  • 道是“无”
  • 万物的“独化”
  • 典制与道德
  • 有为与无为
  • 知识与模仿
  • 齐万物
  •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 风流与浪漫精神
  • “杨朱的乐园”
  • 率性的生活
  • 感情
  • 情爱
  •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佛学的一般概念
  • 二谛义
  • 僧肇的哲学
  • 道生的哲学
  •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 禅宗起源的旧说
  • 第一义不可说
  • 修禅的方法
  • 顿悟
  • 无成之功
  •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 韩愈和李翱
  • 周敦颐的宇宙论
  • 精神修养的方法
  • 邵雍的宇宙论
  • 事物演化的规律
  • 张载的宇宙论
  •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 程颢对“仁”的认识
  •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 程颐的“理”的观念
  • 陶冶感情的方法
  • 寻孔颜乐处
  •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理”或原理
  • 太极
  • “气”
  • 性和心
  • 政治哲学
  • 修心养性的方法
  •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 陆九渊论心
  • 王守仁的宇宙观
  • “明德”
  •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 “正事”
  • “用敬”
  • 对佛学的批评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 孔教运动
  • 西方思想的传入
  • 西方哲学的传入
  •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 哲学的性质
  • 人生的境界
  •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谈中国哲学史就绕不开冯友兰先生,粗读了一遍最大的感觉是:它不像一本上个世纪 40 年代的书,读的时候不刻意想总是误以为是现代人的思想,一扫之前看国人写的书中 “迂腐” 气息;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中国哲人的思考,引导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中国哲学简史》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6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2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大家好!今天冯友兰的第四本作品《中国哲学简史》,1946-1947 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后编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于 1948 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便立即成为西方人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不二之选;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诸多译本出版。几十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诸多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可谓享誉世界。2、精彩论述:①中国哲学的内圣外王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并无二致。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人是各式各样的。每一种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从政,在这个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人可能被分为不同等级,但他们都是人。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问题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抛弃社会,甚至否定人生呢?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漫游山林、独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 “内圣外王” 四个字来刻画: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 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②中国哲学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 “世界”,一个是 “普天之下”,一个是 “四海之内”。住在海洋国家的人民,如希腊人,会不明白,居住在 “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 “普天之下”。而在中文里,它就是如此,而且是有理由的。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成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在这五种社会关系中,三种是家庭关系,另两种虽不是家庭关系,却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譬如君臣关系,被看成是父子关系;朋友则被看作是兄弟关系。这还只是主要的家庭关系,此外还有许多。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则强调人内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庄子》书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就是指社会。公元三、四世纪(魏晋)间,道家思想再次兴起。当时人认为,孔子重 “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老庄贵 “自然”(顺应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 “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 “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是相反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得以较好地取得平衡。③诸子百家的由来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中国早期的政治封建制度,究竟几时开始瓦解,现在还难以断定。但可以说,公元前七世纪时,已经有贵族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技有专长或其他原因,获得诸侯的宠信,成为高官。这是周朝礼崩乐坏的真正意义,不仅周室的政治权力瓦解了,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瓦解了。在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典制礼乐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没有丝毫用处。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便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墨子创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学派。在古代,墨子的名声和他的思想影响与孔子几乎不相上下。比较两人之间南辕北辙的不同主张十分有趣。孔子对周代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都抱同情理解的态度,并从伦理上予以解释,论证它们的意义。墨子则恰恰相反,质疑它们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而且照他看来更为适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之为 “哲学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其实也是一种哲学境界,因为道德行动并不仅仅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动,或由于人养成某些符合道德的习惯,它还要求人懂得自己行为中涉及的种种道德问题,而这正是哲学所要给予他的。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