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费正清奖得主彭慕兰经典代表作,资深译者奉献中文世界全新译本。

内容简介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

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

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的分道扬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煤炭替代了木材,有利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同时,由于跨大西洋贸易的展开,新世界(美洲)比任何亚洲周边地区都更能为欧洲提供发展所需的初级产品。

大量输入的外部资源使西北欧克服了自身的生态限制,人口急剧增长,制造业进一步专业化。煤炭、新世界和全球形势相结合,共同让欧洲沿着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节省劳动力的道路往前走。与此同时,亚洲的经济发展却陷入停滞。东亚经济核心地区被迫走上了劳动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500年前大分流开创的世界经济是否已经终结?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欧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关联与叙事
  • 第一部分 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世界
  • 第一章 欧洲领先亚洲? 从人口、资本积累与技术解释欧洲发展
  • 第二章 欧洲与亚洲的市场经济体
  • 第二部分 从新风气到新经济? 消费、投资与资本主义
  • 导论
  • 第三章 奢侈性消费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 第四章 看得见的手 欧洲与亚洲境内的商行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
  • 第三部分 超越亚当·斯密与马尔萨斯 从生态限制到持续性工业成长
  • 第五章 共有的限制 生态不堪负荷的西欧与东亚
  • 第六章 废除来自土地的限制 美洲这个新型边陲地区
  • 附录
  • 附录A 对1800年左右德意志与北印度的人均陆路载运量的估计与比较
  • 附录B 对18世纪晚期用在华北与欧洲农田之粪肥的估计,以及对因此产生之氮流量的比较
  • 附录C 对法国、岭南与华北部分地区之森林覆盖率与燃料供给量的估计(1700—1850)
  • 附录D 对多种进口品为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期的英国所提供之“幽灵地”面积的估计
  • 附录E 对长江下游地区乡村纺织工人收益能力的估计(1750—1840)
  • 附录F 对1750年及其后长江下游地区和整个中国棉花、丝产量的估计 与联合王国、法国和德意志比较
  • 致谢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