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新闻学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由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执教新闻理论课程的教授撰写。

作者在网络传媒的视野下研究新闻媒介的演变、新闻的构成、新闻报道规律、新闻传播模式和受众理论;深入探讨了新闻媒介的制约因素、记者的权利和责任、新闻管理制度和控制方式;揭示了媒介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规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新闻学与《新闻学概论》
  • 第一章 新闻媒介的演变
  • 第一节 远古新闻传播时代
  • 一、新闻媒介的起源
  • 二、原始新闻的传播形态
  • 三、原始新闻媒介的进化
  • 四、手抄新闻媒介
  • 第二节 印刷媒介的复制革命
  • 一、印刷术的发明
  • 二、印刷新闻媒介的萌芽
  • 三、印刷新闻与现代报刊
  • 四、印刷新闻媒介的意义
  • 第三节 电力媒介对世界的整合
  • 一、电力媒介的感知效能
  • 二、电力媒介的感官放大
  • 三、电力媒介的传受模式
  • 四、数字化与电脑解读
  • 五、信息社会与塞博空间
  • 第四节 当代新闻媒介理念
  • 一、新闻媒介形态的演变律
  • 二、新闻媒介的性质与传播力
  • 三、主流媒体与媒介权威
  • 四、全球化媒介与全球传播
  • 【练习与思考】
  • 第二章 新闻的构成
  • 第一节 新闻的成分
  • 一、事象、事态与事实
  • 二、新闻要素及其联系
  • 三、事实的类型与新闻组构
  • 第二节 新闻的性质
  • 一、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 二、新闻的双重属性
  • 三、新闻的范式
  • 四、新闻的性质
  • 第三节 新闻的建构
  • 一、新闻形态的多样性
  • 二、新闻形态的建构
  • 三、新闻意态的多维性
  • 四、新闻意态的建构
  • 五、趋势性事件与世界同构
  • 【练习与思考】
  • 第三章 新闻的真实性
  • 第一节 从新闻本源到新闻真实
  • 一、新闻真实的客观基础
  • 二、新闻真实的复杂性
  • 三、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原因
  • 第二节 新闻的个体真实
  • 一、新闻个体真实的标准
  • 二、新闻个体真实的特点
  • 三、新闻个体真实的形式
  • 四、新闻的原真状态
  • 第三节 新闻的整体真实
  • 一、整体真实的类型
  • 二、半真实与假事件
  • 三、新闻的真理性
  • 第四节 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 一、遵循新闻真实的准则
  • 二、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 三、杜绝假新闻的污染
  • 【练习与思考】
  • 第四章 新闻的特征与新闻报道
  • 第一节 新闻的具象化特征
  • 一、事实向新闻具象的转化
  • 二、新闻的叙事
  • 三、新闻的客观性
  • 第二节 新闻的时律特征
  • 一、新闻报道的时限
  • 二、新闻报道的时机
  • 三、新闻报道的时效
  • 第三节 新闻的涵化特征
  • 一、新闻的技术涵化
  • 二、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
  • 三、新闻的话语与语体涵化
  • 四、新闻的框架涵化
  • 第四节 新闻报道的规范
  • 一、新闻报道的准则
  • 二、新闻报道的环节
  • 三、新闻报道的标准
  • 第五节 新闻报道的规律
  • 一、新闻报道的选择规律
  • 二、新闻的客观报道规律
  • 三、新闻报道的时态规律
  • 四、新闻的涵化和反涵化规律
  • 五、议事性报道的议题设置
  • 【练习与思考】
  • 第五章 新闻价值与价值判断
  • 第一节 传统新闻价值说
  • 一、传统新闻价值说的起源
  • 二、新闻价值的内涵及其理论
  • 三、新闻价值的要素分析
  • 第二节 现代新闻价值说
  • 一、两种新闻价值说的区别
  • 二、现代新闻价值说的出现
  • 三、现代新闻价值的内涵
  • 四、现代新闻价值说的性质与意义
  • 第三节 现代新闻价值的效益类型
  • 一、新闻效用价值的要素
  • 二、新闻精神价值的类型
  • 第四节 新闻的价值判断
  • 一、新闻价值观与价值判断
  • 二、记者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 三、媒体对新闻价值的选择
  • 【练习与思考】
  • 第六章 新闻传播与受众
  • 第一节 新闻传播与传播环境
  • 一、新闻传播的制约因素
  • 二、新闻传播的环境
  • 三、新闻传播的环节
  • 第二节 新闻传播模式
  • 一、新闻传播模式的产生
  • 二、一级直接传播模式
  • 三、多级广众延伸模式
  • 四、后续媒介转载模式
  • 第三节 新闻传播效果
  • 一、决定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
  • 二、新闻传播的直接效果
  • 三、新闻传播的首选效果
  • 四、新闻传播的逆反效果
  • 五、新闻传播的正、负效果
  • 六、传播效果与新闻评价
  • 第四节 新闻传播的受众
  • 一、受众的类型与特点
  • 二、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 三、受众选择新闻的偏好
  • 第五节 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介战略
  • 一、受众对媒介的使用
  • 二、受众思维定势的改变
  • 三、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
  • 四、占有注意力资源
  • 【练习与思考】
  • 第七章 新闻媒介的功能
  •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直接功能
  • 一、守望环境
  • 二、实行舆论监督
  • 三、开展公众外交
  • 四、为民众提供服务
  • 五、消遣及陶冶性情
  • 第二节 新闻媒介的深度功能
  • 一、培育人的社会化
  • 二、推动经济形态的发展
  • 三、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
  • 第三节 新闻媒介功能的实现
  • 一、新闻宣传的思想渗透
  • 二、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
  • 三、新闻功能的实现条件
  • 【练习与思考】
  • 第八章 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
  • 第一节 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
  • 一、古典出版自由思想的产生
  • 二、现代新闻自由的思想成果
  • 三、当代新闻自由的责任意识
  • 四、当代新闻自由的民众权利
  •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本质与属性
  • 一、新闻自由的含义
  • 二、新闻自由的本质
  • 三、新闻自由的属性
  • 四、新闻自由的价值
  • 第三节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
  • 一、社会责任理论的产生
  • 二、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三、对集权主义新闻理论的批判
  • 四、媒介承担的社会责任
  • 五、社会责任理论的现实意义
  • 【练习与思考】
  • 第九章 新闻伦理与新闻专业主义
  • 第一节 新闻伦理的内涵
  • 一、新闻伦理的起源与内容
  • 二、新闻伦理的特点
  • 三、新闻道德的特征与分类
  • 四、新闻道德的主要规范
  • 五、新闻道德的作用和局限性
  • 第二节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 一、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
  •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
  • 三、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与价值
  • 四、新闻工作职业化的标准
  • 五、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障碍
  • 第三节 记者的自律意识
  • 一、新闻自律的目的与意义
  • 二、新闻自律的机制与原则
  • 三、新闻自律的内容与目标
  • 【练习与思考】
  • 第十章 新闻传播的法治
  • 第一节 新闻记者的法治意识
  • 一、分清两种新闻法治
  • 二、建立新闻传播的法律秩序
  • 三、划清新闻违法的界限
  • 四、把握新闻侵权的要件
  • 五、正确运用报道特许权
  • 第二节 新闻报道的法律限制
  • 一、司法采访的法律限制
  • 二、司法报道的法律限制
  • 三、报道内容的法律限制
  • 四、新闻刊载的法律限制
  • 第三节 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 一、名誉权的构成与法律保护
  • 二、姓名与肖像权的法律保护
  • 三、隐私权的构成与法律保护
  • 四、记者暗访的法律约束
  • 【练习与思考】
  • 第十一章 媒介体制与新闻管理
  •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党报体制
  • 一、我国党报体制的形成
  • 二、我国党报的理论基础
  • 三、我国现行的新闻政策
  • 四、我国党报的报道方针
  • 五、新闻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 第二节 国有新闻媒介体制
  • 一、国有媒体的性质
  • 二、西方国有媒体的管理
  • 三、国有媒体的职能
  • 四、报业的葛雷斯姆定律
  • 第三节 媒介的私营体制
  • 一、私营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 二、私营媒体的资本控制
  • 三、政府对私营媒体的管理
  • 第四节 西方公共媒介体制
  • 一、公共媒介体制的产生
  • 二、公共媒介体制的管理
  • 三、公共媒介体制的性质与特点
  • 四、公共媒介体制的作用
  • 五、媒介体制与媒介控制
  • 【练习与思考】
  • 第十二章 新闻生产与媒介经济
  • 第一节 新闻媒介的意识生产
  • 一、新闻的商品属性
  • 二、新闻商品的两个效益
  • 三、新闻产品的消费价值
  • 四、新闻生产的结构
  • 第二节 新闻市场与供求关系
  • 一、新闻市场的要素与市场均衡
  • 二、媒介市场的分化和定位
  • 三、新闻消费的需求与生产成本
  • 四、媒介产品的营销与报刊发行
  • 第三节 媒介市场的竞争
  • 一、媒介竞争的后果与规则
  • 二、媒介竞争的意义
  • 三、媒介的规模效益与资本运营
  • 四、进入跨媒体经营
  • 【练习与思考】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