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
类型
8.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0千字
字数
2020-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陈来教授的经典作品,带你深入中古思想史上具有创发力的哲学思潮,还原宋明理学的本来面目。
内容简介
本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引言
- 宋明理学的正名
- 宋明理学的内容
- 宋明理学的定位
- 第一编 宋明理学的先驱
- 第一章 中唐的儒学复兴运动
- 一 韩愈
- 二 李翱
- 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社会思潮
- 一 困穷苦学
- 二 崇道抑文
- 三 尊经
- 四 排佛
- 第二编 北宋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 第三章 周敦颐
- 一 孔颜乐处
- 二 太极动静
- 三 主静与无欲
- 第四章 张载
- 一 太虚即气
- 二 两一与神化
- 三 性与心
- 四 穷理与尽心
- 五 民胞物与
- 第五章 程颢
- 一 天理与道
- 二 浑然与物同体
- 三 定性说
- 四 诚敬与和乐
- 五 性与心
- 第六章 程颐
- 一 理与气
- 二 动静与变化
- 三 性理与气质
- 四 持敬
- 五 涵养与致知
- 第七章 邵雍
- 一 元会运世
- 二 以物观物
- 三 阴阳体性
- 第八章 谢良佐
- 一 穷理
- 二 求仁
- 三 尧舜气象
- 第三编 南宋理学的发展
- 第九章 杨时
- 一 体验未发
- 二 反身格物
- 三 行止疾徐之间
- 第十章 胡宏
- 一 心为已发
- 二 性立天下之大本
- 三 性善不与恶对
- 四 天理人欲同体异用
- 五 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 六 察识涵养,居敬穷理
- 第十一章 朱熹
- 一 理气先后
- 二 理气动静
- 三 理一分殊
- 四 未发已发
- 五 心统性情
- 六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七 主敬涵养
- 八 格物穷理
- 九 道心人心
- 十 知先行后
- 第十二章 陆九渊
- 一 本心
- 二 心即是理
- 三 论格物与静坐
- 四 尊德性而后道问学
- 五 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 六 义利之辨
- 第十三章 杨简
- 一 神明妙用
- 二 不起意
- 三 天地万物通为一体
- 第四编 明代前期理学的发展
- 第十四章 曹端
- 一 太极之动
- 二 敬与乐
- 第十五章 薛瑄
- 一 理气说
- 二 格物穷理论
- 三 心性工夫
- 四 心之虚明
- 第十六章 胡居仁
- 一 因气以成理
- 二 明理与养气
- 三 静而操持
- 四 主敬无事
- 五 论无事与放开
- 第十七章 陈献章
- 一 静坐见心体
- 二 求之吾心
- 三 自然为宗
- 第五编 明代中后期的理学
- 第十八章 王守仁
- 一 心外无理
- 二 心外无物
- 三 格物与格心
- 四 知行合一
- 五 致良知
- 六 四句教
- 七 本体与工夫
- 第十九章 湛若水
- 一 随处体认天理
- 二 心包万物
- 三 执事敬
- 四 初心与习心
- 五 知行交进
- 第二十章 罗钦顺
- 一 理气一物
- 二 理一分殊
- 三 道心人心
- 四 论格物
- 第二十一章 王廷相
- 一 元气实体
- 二 理与气
- 三 性有善恶,出于气质
- 四 论作圣之功
- 五 知识与见闻
- 第二十二章 王畿
- 一 顿悟与四无
- 二 一念之几
- 三 良知异见
- 四 格物与致知
- 五 论神、气、息
- 第二十三章 王艮
- 一 现成自在
- 二 学乐
- 三 淮南格物——安身
- 四 万物一体
- 第二十四章 罗汝芳
- 一 赤子之心
- 二 当下即是
- 三 顺适自然
- 四 天明与光景
- 五 格物与孝慈
- 第二十五章 刘宗周
- 一 意念之辨
- 二 独体
- 三 诚意与慎独
- 四 四德与七情
- 五 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
- 六 道心即人心之本心
- 七 心性一物,即情即性
- 八 格物穷理
- 附 李滉
- 一 理自动静,理有体用
- 二 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
- 三 物格理到
- 结束语
- “博雅英华·陈来著作集”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