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讲述DNA结构发现过程的经典故事,新增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历史资料和注释。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插图注释本前言
  • 布拉格爵士推荐序
  • 初版前言
  • 楔子
  • 01 我的好搭档克里克
  • 02 DNA是什么
  • 03 拜师卡尔卡
  • 04 初识威尔金斯
  • 05 转投剑桥
  • 06 费尽周折的转学
  • 07 与克里克的第一次相见
  • 08 克里克与布拉格教授的恩怨
  • 09 理论与模型
  • 10 富兰克林向左,威尔金斯向右
  • 11 牛津之行
  • 12 不成功的“三螺旋模型”
  • 13 出师不利
  • 14 卧薪尝胆
  • 15 奖学金之忧
  • 16 我的第一张X射线照片
  • 17 “DNA结构不是螺旋状的”
  • 18 查加夫定律
  • 19 群英会巴黎
  • 20 抢发论文
  • 21 鲍林来信了
  • 22 鲍林的“三螺旋”论文
  • 23 第51号照片
  • 24 开始制作双螺旋模型
  • 25 曙光初现
  • 26 欣喜若狂
  • 27 尘埃落定
  • 28 来自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证据
  • 29 我们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了
  • 尾声
  • 获诺贝尔奖的前前后后
  • 附录1 最早描述DNA模型的两封信
  • 附录2 第一版出版时被删掉的一章
  • 附录3 沃森与默克奖学金委员会的争执
  • 附录4 《双螺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
  • 附录5 查加夫的书评及相关争论
  • 致谢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9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世紀最偉大的科研成果

    李騰老師的「前研科技・合成生物學」專欄當中的第 7 講:能當磁片的 DNA:資訊存儲新方案,該講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電腦存儲用的是二進位,意思是,所有資料都能被還原成 0 和 1 組成的字元,而 DNA 是四進制的。如果你學過吳軍老師的《資訊理論》,你就會知道,四進制的資訊密度要遠遠高於二進位。2017 年 3 月《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已經可以用 1 克 DNA 存儲 2.15 億 GB 的資料了。這麼看,一塊方糖就能頂上一個資料中心,把人類所有的資料存儲到 DNA 裡,用一輛卡車也就可以拉走了,放在飛船上完全不成問題,存儲空間絕對夠用。」這一段大大的震撼了我!1953 年,年僅 25 歲的作者沃森和他的搭檔克裡克共同發現了 DNA 的雙螺旋結構,一舉震驚世界。之後他們兩個在 1962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早早地就登上了人生巔峰。這本《雙螺旋》就是他在發現雙螺旋結構之後,記錄這個科研過程的書。不過想想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應該都是白髮蒼蒼的泰斗級人物,34 歲的作者怎麼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獲得了呢?從這本書裡我們就能找到答案。雖然作者是生物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但這本書不僅不高深,還很幽默風趣,就像一部有趣的日記,讓人一看就停不下來。不過,由提出者親述這段歷史,總會讓人感覺他說得不客觀。作者自己也承認書裡有些內容因為記憶或主觀等原因可能會出現錯誤。他也找了很多當時的參與者來為自己挑錯,但這不妨礙這本書的意義。作者在書的開頭說他希望讀者能通過這本書明白,“科學很少會像一般人想的那樣,按照合乎邏輯的方式一直前進發展。恰恰相反,科學的進步或者倒退往往會受到人們行為的影響和干擾”。如果聽完本書後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那作者的目的就算達到了。本書還能帶我們回看發現 DNA 結構的意義。現在很多諾貝爾獎評出的成果,可能普通人都看不太懂。但作者當年的這個發現儼然成了我們中學生物課上的常識。在瞭解雙螺旋結構之前,人類對生命的理解還很膚淺,並不瞭解生命生存和傳承的根本機制。但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闢了 “分子生物學” 這門全新的學科,讓人類第一次獲得了從分子層面解釋生命機制的能力。從此人類真正步入了基因時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管是沃森还是克里克,他们跳出原有的研究领域,而对基因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是因为受到了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叫《生命是什么》。但写这本书的不是什么生物学界的权威,而是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薛定谔。这本书提出,要想弄清楚什么是生命,就必须先弄清楚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让沃森意识到,基因才是打开生命奥秘的关键。薛定谔通过量子力学的思想,洞悉生命的深层次运作机制,足以体现出大学科背景下不同科学门类的相通性。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实际上都是本质相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双螺旋》

        首先本书从内部视角探讨了,沃森等人的特质是如何影响 DNA 结构研究进程的。沃森和克里克最开始都敏锐地认识到了 DNA 研究的重要性,这让他们志同道合地走到了一起。而沃森在生物遗传方面的能力,以及克里克在物理学、数学和晶体学方面的基础,让他们优势互补,默契地配合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聪明、直觉敏锐和优势互补的特质,是他们成功的基础。相比之下,同样对双螺旋结构有很大贡献的威尔金斯与富兰克林,没能首先发现双螺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直觉的缺乏和固执的性格。其次,本书从外部视角探讨了,周围环境对 DNA 结构的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沃森和克里克的 DNA 研究工作并不顺利,先是受到了他们上司布拉格的阻碍,后来又因为卷入与鲍林的竞争中才得以继续。这验证了沃森的那句话:科学的进步或者倒退往往会受到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干扰。纯粹的科学研究是美好的理想,但现实总是会掺杂各种人情世故的干扰,这是永远难以避免的。最后本书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对人类的深远影响。在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前,人类对生命的认知还很肤浅,难以理解遗传的真正机制。DNA 结构的发现开辟了分子生物学这门全新的学科,给了人类在分子层面解释生命的能力。由此带来的医学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重塑了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从此开始,人类进入了基因时代。DNA 体现的跨学科意义。很巧的是,不管是沃森还是克里克,他们跳出原有的研究领域,而对基因产生浓厚的兴趣,都是因为受到了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叫《生命是什么》。但写这本书的不是什么生物学界的权威,而是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薛定谔。这本书提出,要想弄清楚什么是生命,就必须先弄清楚基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让沃森意识到,基因才是打开生命奥秘的关键。薛定谔通过量子力学的思想,洞悉生命的深层次运作机制,足以体现出大学科背景下不同科学门类的相通性。不管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实际上都是本质相通、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这一点从诺贝尔奖的授予情况中,我们也能看出。比如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励领域,都和生物学有关。物理学奖的光镊和激光技术,化学奖的酶与抗体方面的工作,还有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的癌症治疗方面的工作,都对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影响是跨越学科界限的。就像 DNA 一样,DNA 是生物学的伟大成就,但它对人类的影响早已不能用一个学科来概括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