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智慧环保技术与实践案例解读

内容简介

第一篇讲述了智慧环保概述、智慧环保的支撑技术、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内容,第二篇讲述了环保物联网的建设、环保云计算平台建设、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环境监测在线平台(系统)建设、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环保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的内容,第三篇完全通过案例对智慧环保实践进行了解读。

目录

  • 封面
  • 扉页
  • 版权信息
  • 目录
  • 内容提要
  • 智慧城市实践系列丛书编委会
  • 推荐序
  • Foreword
  • 译文
  • 前言
  • 第一篇 理论篇
  • 第1章 智慧环保概述
  • 1.1 环保地位的转变
  • 1.1.1 2008年——环保转折年
  • 1.1.2 垂直管理——县级环保局不再听令于地方政府
  • 1.2 数字环保
  • 1.2.1 数字环保
  • 1.2.2 数字环保的发展
  • 1.2.3 数字环保的研究内容
  • 1.2.4 数字环保的应用范围
  • 1.2.5 数字环保的实现层次
  • 1.3 智慧环保
  • 1.3.1 从数字环保发展到智慧环保
  • 1.3.2 智慧环保的总体目标
  • 1.3.3 智慧环保系统目标
  • 1.3.4 智慧环保总体架构
  • 1.3.5 智慧环保的优势
  • 第2章 智慧环保的支撑技术
  • 2.1 物联网技术
  • 2.1.1 什么是物联网
  • 2.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2.1.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 2.1.4 物联网发展现状
  • 2.1.5 物联网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 2.2 云计算技术
  • 2.2.1 云计算的功能
  • 2.2.2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
  • 2.2.3 云计算架构
  • 2.2.4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 2.2.5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 2.2.6 云计算平台
  • 2.2.7 环保云
  • 2.2.8 环保行业云计算模型的构建
  • 2.3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 2.3.1 什么是GIS
  • 2.3.2 GIS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
  • 2.3.3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 2.4 大数据技术
  • 2.4.1 何谓大数据
  • 2.4.2 大数据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探究
  • 2.5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技术
  • 2.5.1 遥感技术(RS)
  • 2.5.2 “天空地”一体化
  • 2.6 环境模型模拟技术
  • 第3章 智慧环保建设的必要性
  • 3.1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1973—1994年):点源治理、制度建设
  • 3.1.2 第二阶段(1994—2004年):流域整治、强化执法
  • 3.1.3 第三阶段(2005年至今):全防全控、优化增长
  • 3.2 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3.2.1 管理建设方面
  • 3.2.2 基础网络方面
  • 3.2.3 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 3.2.4 信息产品服务(持续提升)情况
  • 3.2.5 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效应凸显)情况
  • 3.3 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网络覆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的需要
  • 3.3.2 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和共享
  • 3.3.3 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 3.3.4 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整体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 3.4 实施智慧环保的益处
  • 3.4.1 智慧环保的作用
  • 3.4.2 系统应用对象获得的益处
  • 第二篇 路径篇
  • 第4章 环保物联网的建设
  • 4.1 环保物联网概述
  • 4.1.1 环保物联网
  • 4.1.2 环保物联网应用的总体架构
  • 4.2 环保物联网重点应用工程
  • 4.2.1 三大应用工程
  • 4.2.2 典型应用场景
  • 4.2.3 应用工程总体框架设计
  • 4.3 环保物联网的总体架构规划
  • 4.3.1 环保物联网概念模型
  • 4.3.2 环保物联网体系架构
  • 4.4 环保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 第5章 环保云计算平台建设
  • 5.1 环保云计算基础设施模式
  • 5.2 环保云计算的架构层
  • 5.2.1 软件即服务(SaaS)
  • 5.2.2 平台即服务(PaaS)
  • 5.2.3 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
  • 5.3 环保云计算平台建设
  • 5.4 环保云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 5.4.1 环保云数据资源中心
  • 5.4.2 云数据交换平台
  • 第6章 环境保护GIS建设
  • 6.1 GIS在环保行业应用概述
  • 6.1.1 GIS在环保行业应用的分类和主要研究领域
  • 6.1.2 环保GIS的建设目标
  • 6.2 环保GIS设计思路与架构
  • 6.2.1 环保GIS的设计思路
  • 6.2.2 环保GIS的架构
  • 6.3 环保GIS的建设内容
  • 6.3.1 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数据库
  • 6.3.2 重点污染源数据库
  • 6.3.3 污染事故数据库
  • 6.3.4 环境遥感数据库
  • 6.3.5 元数据库
  • 6.4 环境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6.4.1 地图基本操作和查询功能
  • 6.4.2 GIS在线监控
  • 6.4.3 专题图展示
  • 6.4.4 环境信息查询分析
  • 6.4.5 地图多媒体显示
  • 第7章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 7.1 环境数据中心定义及建设目标
  • 7.1.1 环境数据中心是环境信息资源整合的核心
  • 7.1.2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的目标
  • 7.2 环境数据中心的设计思路
  • 7.2.1 提供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
  • 7.2.2 实现数据统一质量控制
  • 7.2.3 确保数据资源高效整合
  • 7.2.4 提供统一的环境数据共享服务
  • 7.2.5 提供统一的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
  • 7.2.6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数据深挖掘分析
  • 7.2.7 建立集中数据发布信息门户
  • 7.3 云计算技术构建环境数据中心架构
  • 7.3.1 传统数据中心的不足
  • 7.3.2 云计算技术构建环境数据中心
  • 7.4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的内容
  • 7.4.1 数据采集
  • 7.4.2 数据交换平台
  • 7.4.3 数据仓库管理
  • 7.4.4 信息服务系统
  • 7.4.5 数据查询系统
  • 第8章 环境监测在线平台(系统)建设
  • 8.1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8.1.1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 8.1.2 环境监测为环保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 8.2 环保物联网智能监控平台建设
  • 8.2.1 环保物联网监控系统
  • 8.2.2 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 8.3 大气污染监测子系统
  • 8.3.1 功能需求分析
  • 8.3.2 空气在线监测系统
  • 8.4 海洋污染监测子系统
  • 8.4.1 功能需求分析
  • 8.4.2 海洋污染监测的对象和方法
  • 8.4.3 海洋在线监测系统
  • 8.5 水污染监测子系统
  • 8.5.1 功能需求分析
  • 8.5.2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 8.6 生态环境监测子系统
  • 8.6.1 功能需求分析
  • 8.6.2 生态环境监测子系统
  • 8.6.3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 8.7 城市环境监测子系统
  • 8.7.1 功能需求分析
  • 8.7.2 城市环境监测子系统拓扑
  • 第9章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
  • 9.1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内容
  • 9.1.1 移动执法终端PDA系统
  • 9.1.2 移动执法工具箱系统
  • 9.1.3 车载移动视频监控和传输系统
  • 9.1.4 移动执法系统支撑平台
  • 9.2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原则
  • 9.3 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 9.3.1 数据流程分析
  • 9.3.2 业务管理平台需求
  • 9.3.3 业务应用分析平台需求
  • 9.3.4 数据交换整合需求
  • 9.3.5 性能需求
  • 9.3.6 安全需求
  • 9.4 环境监察执法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
  • 9.4.1 系统技术特色
  • 9.4.2 设计原则
  • 9.4.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9.4.4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9.4.5 系统应用逻辑图
  • 9.5 系统网络拓扑
  • 9.6 移动执法手持终端系统
  • 9.6.1 移动执法手持终端系统流程
  • 9.6.2 移动执法手持终端系统功能说明
  • 9.7 移动执法工具箱系统
  • 9.7.1 系统组成
  • 9.7.2 系统流程
  • 9.7.3 移动执法工具箱系统功能描述
  • 9.8 移动执法车车载系统
  • 9.8.1 移动执法车车载系统的组成
  • 9.8.2 移动执法车车载系统的流程
  • 9.8.3 移动执法车车载系统的功能
  • 9.9 移动执法系统支撑平台
  • 9.9.1 环保监察移动业务管理平台
  • 9.9.2 环境监察业务应用分析平台
  • 第10章 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 10.1 污染源监测信息采集与监控的状况
  • 10.2 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发展
  • 10.3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 10.3.1 概述
  • 10.3.2 系统预期实现的目标
  • 10.3.3 与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 10.3.4 系统业务功能
  • 10.3.5 功能模块
  • 10.4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
  • 10.4.1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10.4.2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的目标
  • 10.4.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10.4.4 环保局监控中心
  • 10.4.5 企业监控中心(现场监测站)
  • 10.5 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第三方运营维护
  • 10.5.1 第三方运营介绍
  • 10.5.2 第三方运营的内容
  • 10.6 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系统建设要求
  • 10.6.1 排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系统现场端技术要求
  • 10.6.2 排水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系统现场端技术要求
  • 10.6.3 监测站房的建设要求
  • 10.6.4 监测站房的布局技术要求
  • 10.6.5 安全防护的要求
  • 第11章 环保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 11.1 应急指挥系统的由来
  • 11.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功能
  • 11.2.1 预防
  • 11.2.2 预警
  • 11.2.3 准备
  • 11.2.4 应变
  • 11.2.5 恢复
  • 11.3 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的角色
  • 11.4 环境污染多级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构建
  • 11.4.1 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现状
  • 11.4.2 应急管理指挥系统的内容
  • 11.5 智慧化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构建
  • 11.5.1 智慧化应急管理指挥信息系统的架构
  • 11.5.2 环保应急指挥系统的功能模块
  • 第三篇 案例篇
  • 第12章 垃圾填埋场好氧生态修复技术
  • 12.1 公司简介
  • 12.2 技术简介
  • 12.2.1 技术原理
  • 12.2.2 系统结构
  • 12.2.3 技术特点及优势
  • 12.3 应用场景
  • 12.3.1 垃圾污染现状
  • 12.3.2 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问题
  • 12.3.3 技术来源
  • 12.3.4 技术效益
  • 12.4 应用实例
  • 12.4.1 实施背景
  • 12.4.2 治理前的概况
  • 12.4.3 系统结构
  • 12.4.4 实施效果
  • 第13章 PC产品在海绵城市中的发展及应用
  • 13.1 公司简介
  • 13.2 海绵城市方案中PC产品简介
  • 13.3 海绵城市概念解析
  • 13.4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 13.5 海绵城市配套设施
  • 13.6 海绵城市解决方案
  • 13.6.1 海绵城市——渗
  • 13.6.2 海绵城市——滞
  • 13.6.3 海绵城市——蓄
  • 16.3.4 海绵城市——净
  • 16.3.5 海绵城市——用
  • 16.3.6 海绵城市——排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