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探讨了模拟宗法制度在中国佛教中的宗派组织、寺院管理、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将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来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缘宗族”的命题。

作者尝试说明在剃度、受戒、传法过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产生出多种“法号”的现象,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义。

本书认为:以派辈谱系编制为典型特征的禅宗与“遍利三根”的净土宗之间的“禅净关系”,并非并列的两个教派团体的关系,而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互补关系,前者维护了中国佛教僧侣的正统性,后者则成为正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交流的重要中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禅净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一、以中国佛教宗派特征为基础,加强对佛教同社会各阶层互动关系的研究
  • 二、借助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视野和成果,将佛教纳入中国传统社会宗教系统整体格局中去考察
  • 第一章 传统汉地佛教宗派组织性探析
  • 第一节 引言:剃度家庭与传法家族
  • 一、世俗眷属与僧伽眷属
  • 二、中国佛教僧侣并非一盘散沙
  • 第二节 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与功能
  • 一、传统佛教中祭祖仪式的特点
  • 二、传统佛教祭祖仪式的功能
  • 第三节 僧人的名字派辈与谱系的编织
  • 一、僧人的名、字、号
  • 二、僧人的派辈诗
  • 三、僧人的谱系
  • 第四节 谱系的价值
  • 一、宗法制度在传统佛教中的意义和作用
  • 二、近代僧制改革最终并未完全取代佛教宗族体制
  • 三、对中国佛教传统宗派组织制度的小结
  • 第二章 法缘宗族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佛教宗族的类型
  • 一、各房轮值的佛教宗族
  • 二、以传法为核心的依附式佛教宗族
  • 第二节 晚明以来中国佛教宗派谱序的跨国传播
  • 一、引言
  • 二、佛教谱序学
  • 三、17世纪中国佛教跨地域网络
  • 第三节 同日本佛教宗派相比,中国法缘宗族相对的开放性
  • 一、以净土真宗为例说明晚清日本佛教在华传播的宗派制度性困难
  • 二、游走于中日多个宗派的中国僧人
  • 三、小结
  • 第四节 对法缘宗族这个概念的总结
  • 第三章 何为“净土宗”
  • 第一节 想象的共同体
  • 第二节 民间净土信仰的多重结构
  • 第三节 “传总灯”:中国近代净土宗的宗派组织方式与特征
  • 一、净土组织团体类型的多元化
  • 二、净土宗信徒的宗派组织方式
  • 第四节 余论:近代净土信仰对传统佛教革新的意义
  • 一、教制方面
  • 二、教理方面
  • 结语 佛教的“家族企业”
  • 后记
  • 主要征引文献
  • 一、原始资料
  • 二、中文著作
  • 三、英文论著
  • 四、日文论著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