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探讨的自组织团队保持持续创造力的过程机制。

内容简介

无论是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高度依赖企业创造力的发展,自组织团队因在目标、动力及网络结构等方面具有其特色,从而比其它组织形式更具创造力。随着个体更加追求自由、自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在管理实践中,大量企业采用自组织团队提升其创造力。但对于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内在机理尚缺乏充分的研究。

因此,本书结合自组织团队外部知识网络和内部社会网络特征研究其团队创造力的产生与持续过程机理,不仅拓展了自组织团队的相关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团队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对自组织创新研究者还是企业的实践者,本书的理论研究与案例都有借鉴价值。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企业创造力新变化
  • 1.1 创造力引领组织的高质量发展
  • 1.2 自组织团队成为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 1.3 多层面的因素催生自组织团队的发展
  • 1.4 实践先行的自组织团队
  • 1.5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理论洞察
  • 1.6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何以形成与持续
  • 1.7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自组织与自组织团队
  • 2.1 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系统的自组织
  • 2.1.1 自组织的定义
  • 2.1.2 自组织的演化
  • 2.2 隐身在管理实践中的自组织
  • 2.2.1 作为实体系统的自组织
  • 2.2.2 作为运作系统的自组织
  • 2.3 自组织的理论基础
  • 2.4 自组织团队
  • 2.4.1 成功团队都包含自组织的特性
  • 2.4.2 自组织团队的概念
  • 2.4.3 自组织团队的运行过程
  • 2.4.4 自组织团队现实洞察
  • 2.4.4.1 自组织团队案例:深圳DD公司
  • 2.2.4.2 自组织团队的特征
  • 第3章 创造力与团队创造力
  • 3.1 创造力概念
  • 3.2 创造力产生的理论基础
  • 3.2.1 资源基础理论
  • 3.2.2 IPO模型
  • 3.3 多层面的创造力研究
  • 3.3.1 个体创造力
  • 3.3.2 团队创造力
  • 3.3.3 个体创造力对团队创造力的贡献
  • 3.4 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团队网络
  • 4.1 社会网络
  • 4.1.1 社会网络关系
  • 4.1.2 社会资本
  • 4.1.3 知识网络
  • 4.2 团队社会网络的提出与内涵
  • 4.3 团队社会网络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可视化分析结果
  • 4.3.2.1 发文量趋势分析
  • 4.3.2.2 演进路径分析
  • 4.3.2.3 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 4.4 团队知识网络
  • 4.4.1 知识网络的定义
  • 4.4.2 团队知识网络的产生及内涵
  • 4.4.3 团队知识网络的相关研究
  • 4.5 团队多重网络
  • 第5章 网络视角下的自组织团队创造力
  • 5.1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
  • 5.1.1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案例
  • 5.1.2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内生性
  • 5.1.3 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涌现性
  • 5.2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自组织团队创造力
  • 5.2.1 选择团队社会网络视角的依据
  • 5.2.2 选择外部知识网络视角的依据
  • 5.3 从网络到创造力路径探讨的理论基础
  • 5.3.1 社会学习理论
  • 5.3.2 社会认知理论
  • 5.4 内外部网络交互下的团队学习对创造力的影响
  • 5.5 主效应理论框架
  • 5.5.1 团队内外部网络对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 5.5.2 团队学习的中介作用
  • 5.5.3 主效应模型与子研究
  • 第6章 网络去中心化对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 6.1 网络去中心化与团队创造力
  • 6.2 网络去中心化影响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机理
  • 6.2.1 内部网络去中心化、外部网络与团队创造力
  • 6.2.2 内部网络去中心化、外部知识网络利用对非正式学习与互惠替代学习的交互效应
  • 6.2.3 非正式学习与互惠替代学习的中介作用
  • 6.3 研究方法
  • 6.3.1 数据收集
  • 6.3.2 变量与测量
  • 6.4 研究结果
  • 6.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4.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6.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4.4 假设检验
  • 6.5 结果讨论
  • 第7章 团队成员互动对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 7.1 成员互动与团队创造力
  • 7.2 互动强度影响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机理
  • 7.2.1 互动强度与团队创造力
  • 7.2.2 互动强度、外部知识网络利用对非正式学习与互惠替代学习的交互效应
  • 7.2.3 非正式学习、互惠替代学习的中介作用
  • 7.3 研究方法
  • 7.3.1 数据收集
  • 7.3.2 变量与测量
  • 7.4 研究结果
  • 7.4.1 信效度检验
  • 7.4.2 共同方法偏差
  • 7.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7.4.4 假设检验
  • 7.5 结果讨论
  • 第8章 信任网络对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 8.1 信任网络与团队创造力
  • 8.2 信任网络影响自组织团队创造力的机理
  • 8.2.1 信任网络与团队创造力
  • 8.2.2 信任网络、外部知识网络对非正式学习与互惠替代学习的交互效应
  • 8.2.3 非正式学习、互惠替代学习的中介作用
  • 8.3 研究方法
  • 8.3.1 数据收集
  • 8.3.2 变量与测量
  • 8.4 研究结果
  • 8.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 8.4.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8.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8.4.4 假设检验
  • 8.5 结果讨论
  • 第9章 自组织团队的持续创造力研究
  • 9.1 团队网络的动态演化与团队创造力
  • 9.2 网络演化下自组织团队持续创造力
  • 9.2.1 网络动态性
  • 9.2.2 团队生命周期理论与自组织团队网络演化
  • 9.2.3 自组织团队网络演化下的团队创造力
  • 9.3 研究设计
  • 9.3.1 案例介绍
  • 9.3.2 数据收集
  • 9.4 数据分析结果
  • 9.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9.4.2 团队网络与团队创造力
  • 9.4.3 团队网络演化与团队创造力
  • 9.5 结果讨论
  • 第10章 研究贡献与未来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理论贡献
  • 10.3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10.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A1卷(第一时点)
  • 附录二 A2卷(第二时点)
  • 附录三 B卷(第三时点)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