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芯片战争》作者再著重磅力作,揭开芯片制造背后激动人心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全景式展现了芯片行业关键的几十年发展历程,以详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史实考证为基础,以台积电、联华电子、三星、英特尔等关键企业的发展为线索,铺陈出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

其中,以颇具代表性的中国经验台积电为主轴,展示了其如何从半导体产业基础相当薄弱的中国台湾,通过开创晶圆代工商业模式,不断抓住行业衰退和技术迭代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逐步甩开联华电子、击败三星电子和赶超英特尔,取得全球芯片制造技术领先的地位。

如今,中美之间的贸易、科技冲突频发,其发展路径,亦是中国芯片、中国制造,甚到全球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本书对于中国大陆如何发展自己的芯片制造业、追赶世界半导体领先技术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第一篇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 第一章 豆浆店谈出“芯”产业
  • 效仿韩国成立“工研院”
  • 300元新台币的早餐会议
  • 台湾芯片产业的火种
  • 台湾“科技教父”李国鼎
  • 创建新竹科学园区
  • 联华电子的辉煌
  • 联华电子的难题
  • 第二章 56岁的创业者
  • “我们感到众神的宠爱”
  • “这是一个话很多的公司”
  • 让竞争对手发抖的人
  • 李国鼎“骂”人
  • 张忠谋来台湾
  • 新院长的新思路
  • “官”“民”“洋”合办台积电
  • “踢开它们曾爬过的梯子”
  • 第三章 开创专业晶圆代工行业
  • “每个人都忐忑不安”
  • 怎样才是世界级公司
  • “张大帅”的改革
  • “或许英特尔用得上你们”
  • “心情最沉重的一年”
  • 吃到电脑产业红利
  • “男子汉”桑德斯认错
  • “我们会为客户赴汤蹈火”
  • 第二篇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 第四章 台湾晶圆双雄对峙
  • 联华电子转型
  • “少林寺”对阵“梁山泊”
  • “台积电有必要再造!”
  • “只差一个肩头”
  • 收购德碁与世大
  • 世界先进公司转型
  • “加发一个月薪水”
  • 12英寸线大洗牌
  • 第五章 取得技术领先
  • 看准10年以后的尖端技术
  • 穿粉红色无尘衣的工程师
  • 0.13微米铜工艺改造了台积电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把摩尔定律推进了七代”
  • 台积电的“最大盟友”
  • 打造开放创新平台
  • 与IBM的共通平台对峙
  • 第六章 甩开同业友商
  • “开辟大陆战场”
  • “什么时候能到大陆建厂?”
  • 台积电上海建厂
  • 喧嚣和舰案
  • 中芯国际的两次被诉
  • 退居二线
  • 完善公司治理
  • 绿色建筑行动
  • 第三篇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第七章 进军手机芯片市场
  • 全球金融危机来袭
  • 裁员风波
  • “公司需要反思”
  • 董事会的疑虑
  • 老帅“回锅”
  • 智能手机的狂欢
  • “没有Plan B,全部压在台积电上”
  • 第八章 拿下苹果订单
  • “雷达上一个小点”
  • 三星电子新掌门人上位
  • 苹果找上门来
  • 超越摩尔计划
  • 三星电子挖人
  • “one team”战队
  • “一部手机救台湾”
  • “火龙”事件
  • 第九章 再战三星电子
  • 英特尔量产3D晶体管
  • 英特尔移动市场受挫
  • 16/14纳米之争
  • 技术狂人的跳槽官司
  • “他真的比较特别”
  • 海思崛起
  • 夜莺计划
  •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组织”
  • 第四篇 海到无边 山登绝顶
  • 第十章 超越摩尔定律
  • 解决EUV光源难题
  • EUV光刻量产
  • 系统级封装
  • 余振华“豁出去了”
  • 动了封测界的奶酪
  • “价值10亿美元”的商业机密
  • 芯粒时代的来临
  • 进军存储领域?
  • 第十一章 交接班三部曲
  • 从三个联席COO到两个联席CEO
  • “双首长制”交棒
  • 张忠谋裸退
  • 张忠谋的对手与朋友
  • “病毒门”事件
  • 智能制造的隐患
  • “光刻胶”事件
  • 第十二章 美国制造的尴尬
  • 超威+特许+IBM=?
  • 格罗方德改做减法
  • 超威背后站着的女人
  • 超威的绝地反击
  • ARM架构的威胁
  • 7纳米之战
  • 夺走英特尔的王冠
  • 英特尔的技术为什么会落后
  • 第五篇 遘此颠沛 处之弥泰
  • 第十三章 世界已不安宁
  • 南京建厂
  • “最大的问题是缺才”
  • 饮水蛟龙
  • 吃电怪兽
  • 被迫断供华为
  • 中芯国际的难题
  • “如同当年制造原子弹一样”
  • 打造一个台积电要花多少钱
  • 第十四章 全球“芯”荒
  • 手机芯片供应链大考
  • “人们像在抢卫生纸一样”
  • 屯门芯片大劫案
  • 老将基辛格回归英特尔
  • 要市场还是要工厂
  • “又有胡萝卜,又有棍子”
  • “我越看,越觉得还不够”
  • 芯片价格大崩盘?
  • 第十五章 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
  • 3纳米级别的较量
  • 从2纳米到1纳米
  • 摩尔定律的终点
  • “我们就能击败硅”
  • 台湾地区经济的火车头
  • 亚洲半导体的发展模式
  • 不可或缺的“芯”脏
  • 后记
  • 附录A 晶圆代工行业大事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芯片浪潮

    台湾岛的全球芯,台积电的养成系。《芯片战争》宏观地论述了全球芯风云与中国芯势力,《芯片浪潮》微观地呈现了台积电的芯路历程,从技术竞赛到独领风骚,台积电屠龙少年终成芯龙,台积电动一动芯片业抖三抖,在 ASML TSMC 身上有种 Windows+Intel 的影子,摩尔定律的物理尽头,中国芯还会远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芯片浪潮》。“我们要技术自主,这是(公司创立的)第一天就定下来的,是不用问为什么的。难道你会去问为什么英特尔要技术自主吗?”—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 1. 这本书讲述的基本是台积电(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叙事时间从台积电成立之前,一直到 2022 年前后。优点是对人物的刻画比较生动,对重要节点事件的描述比较清晰;不足是行文略显拖沓,部分叙事逻辑不清,不查其他资料容易一头雾水。以下是个人印象较深的部分内容,个别地方又查了网络资料:2. 台积电成立之前,台湾地区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孙运璇(时任经济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等,就敏锐地捕捉到了由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社会发展要求,向蒋经国提议,在 1973 年成立了由台湾地区资金主导的机构 ——“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 “工研院”)。1974 年,工研院将集成电路产业研究确定为重点发展方向,并成立 “电子工业发展中心”(后改名 “电子所”),作为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计划的执行单位。3.1976 年,工研院选择美国无线电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双方签订技术转移合约,合作开发芯片;同年 7 月,工研院在新竹开始兴建台湾地区第一座芯片示范工厂;1978 年初,新工厂开始使用 7 微米工艺,每周量产 300 片 3 英寸晶圆。但放眼世界,当时仅凭一座 3 英寸的晶圆厂无法形成竞争力。4.1980 年 5 月 22 日,台湾地区成立了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联华电子” 或 “联电”),它也是由工研院的技术孕育出来的第一家芯片制造企业,成立时官方资本达到 70%。1984 年,联电碰到一个难题:想扩大产能,却又面临产能不饱和、成本没有竞争力的风险,因为当时联电既做芯片设计、又做芯片生产,自身订单有限。5.1985 年,张忠谋受邀回到台湾,担任工研院副院长,并负责推动台湾本土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他提出了 “晶圆代工” 的概念,即专门为芯片设计公司提供制造服务,而不涉及自有品牌或产品。这一模式打破了当时半导体行业的传统模式,也为台湾本土半导体产业提供了一个突破口。6.1987 年 2 月 21 日,由台湾当局行政管理机构下属的开发基金、飞利浦、台湾地区民间资本共同出资,成立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台积电”),专业做晶圆代工,张忠谋任总经理。7.1984 年 4 月 1 日,由飞利浦的光刻机项目剥离而来的阿斯麦尔公司成立了。公司名称 “ASML” 中的那个 “L” 就是 “平版印刷术” 的首字母,在半导体行业一般将其 “中文译为 “光刻”。但此时阿斯麦尔的经营状况并不好,只能说是半死不活。直到台积电成立,由于飞利浦是台积电的大股东,所以台积电要买光刻机的时候,自然首先就找到了 ASML,从此开始双方的合作共赢之路。8.28 纳米之前,半导体产业界基本保持着摩尔定律所称每两年提高一倍性能的节奏。性能提高一倍,意味着晶体管的面积要缩小一半;晶体管形状近似于一个正方形,面积缩小一半,要求长度缩小至原来的 70%。所以,新一代的晶体管的栅极长度(也称线宽)都在前一代的 70% 左右,从 0.18 微米、0.13 微米、90 纳米、65 纳米、45 纳米、32 纳米,到 22 纳米。晶体管从平面演进到立体以后,晶体管不再按照原来的速度减小尺寸。而英特尔还是按老办法用晶体管的长度作为工艺的标识,从 22 纳米到 14 纳米;而三星电子取了 “捷径”,仍然按照原有的 “乘以 70%” 的模式对新工艺命名,于是三星把实际上采用 20 纳米 FinFET 工艺的芯片命名为 14 纳米;为了促销,台积电的部门也希望像三星那样,这叫蒋尚义很为难,他说 “尺寸根本没有缩,怎么能叫 14?” 后为折中一下,叫 16。所以,三星电子 14 纳米、台积电的 16 纳米,其实相当于英特尔的 22 纳米。9. 张汝京、梁孟松两位台湾科技巨匠,为中芯国际的发展,为大陆芯片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0. 要不断提升芯片性能,还可以靠提高功能密度、先进封装技术等实现,不一定只有硅晶体管的尺寸线性缩小这一种途径。11.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国人不怕鬼、不信邪,一定可以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上打破封锁、赶超先进,直到遥遥领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芥子纳须弥

        本书是市面上第一部以晶圆代工为主、讲述芯片制造业发展历史的书籍,以详细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史实考证为基础,全景式地刻画了台积电、联华电子、中芯国际、格罗方德等晶圆代工厂从创办至今几十年的完整史程,以及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垂直一体化大厂对晶圆代工业务的激烈争夺。本书重点展示了中国的晶圆代工企业如何在张忠谋、张汝京等富有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领导下,从半导体产业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通过开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抓住行业衰退和技术迭代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最终主导了全球晶圆代工业的发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