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3千字
字数
2016-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闻采访(第2版)》系统论述新闻采访,适合新闻界师生以及爱好者。
内容简介
第1版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此为第2版对新闻采访主体、新闻采访受体、新闻采访准备、新闻采访方法、新闻采访艺术、新闻采访规范等进行系统论述,强调新闻采访要通过眼看、耳听、提问、查阅等方法来获取新闻线索、甄别事实、确保新闻真实和发现新闻。《新闻采访(第2版)》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师生,新闻爱好者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闻传播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 再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新闻采访主体
- 第一节 记者的由来
- 一、记者的由来
-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与使命
- 一、记者的职责
- 二、记者的使命
- 第三节 记者的修养
- 一、基础修养
- 二、记者的专业素养
- 第四节 记者的情感与立场
- 一、记者的情感
- 二、记者的情感修养
- 第四节 记者的意识与发现新闻
- 一、记者的政治意识
- 二、记者的大众意识
- 三、记者的采访意识
- 第二章新闻采访受体
- 第一节 采访与采访对象
- 一、采访的定义与内涵
- 二、采访对象的类型
- 三、采访对象的特征
-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受访特点
- 一、积极配合,主动传播
- 二、受到启发,接受采访
- 三、受到制约,不愿受访
- 四、利益不同,拒绝采访
- 第三节 采访对象的作用与地位
- 一、采访对象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 二、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 第四节 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矛盾
- 一、矛盾的起源
- 二、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般性矛盾
- 三、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抗性矛盾
- 四、实现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统一
- 第三章新闻采访准备
- 第一节 采访前的准备
- 一、明确报道思想
- 二、熟悉报道领域
- 三、熟悉采访对象
- 四、分析受众需求
- 第二节 采访前的新闻策划
- 一、策划与新闻策划
- 二、新闻策划的原则
- 三、报道题材与主题的策划
- 四、报道规格与规模的策划
- 五、采访方法与采访路径策划
- 六、采访步骤策划
- 第三节 四种特殊报道的策划
- 一、深度报道策划
- 二、推介性报道策划
- 三、重大事件报道策划
- 四、突发事件报道策划
- 第四节 分类新闻的访前准备
- 一、时政性新闻的访前准备
- 二、人物性新闻的访前准备
- 三、突发性新闻的访前准备
- 四、访前的其他准备
- 五、采访提纲的设计
- 第四章新闻采访方法
- 第一节 显性采访
- 一、显性采访的要素与作用
- 二、显性采访的特点
- 三、显性采访的使用
- 四、显性采访的基本形式
- 五、显性采访的重点
- 第二节 隐性采访
- 一、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采访
- 二、隐性采访的特点
- 三、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与方式
- 四、隐性采访的禁止与使用原则
-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 一、体验式采访重在体验
- 二、体验式采访的特点
- 三、体验式采访的适用范围
- 四、体验式采访的方式与原则
- 第五章新闻采访艺术
- 第一节 观察艺术
- 一、观察的特点
- 二、观察的作用
- 三、观察的局限
- 四、观察的艺术
- 第二节 听取艺术
- 一、耳听不一定为“虚”
- 二、听的作用
- 三、听的局限
- 四、听的艺术
- 第三节 提问艺术
- 一、提问的特点
- 二、提问的作用
- 三、提问的形式与内容
- 四、提问的艺术与原则
- 第四节 查阅艺术
- 一、资料的特点
- 二、资料的作用
- 三、资料的积累艺术
- 四、查阅的艺术
- 第六章新闻采访规范
- 第一节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
- 一、争取新闻自由的历程
- 二、新闻控制的内涵
- 第二节 采访自由与政治约束
- 一、采访自由与服从政治
- 二、采访自由与服务政治
- 三、舆论监督与新闻批评
- 第三节 采访自由与“法”的约束
- 一、采访自由的法律依据
- 二、记者的“金字塔”法律知识结构
- 三、采访自由与法律禁止
- 第四节 采访自由与“律”的约束
- 一、采访自由与新闻自律
- 二、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
- 三、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原则
- 三、采访自由与社会他律
- 第五节 采访自由与“俗”的约束
- 一、“俗”是一种民族文化
- 二、“俗”是一种行为规范
- 三、“俗”的差异性
- 四、采访自由与“俗”的约束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版修订说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