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全球史的崭新视角真正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解读宋朝历史。

内容简介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四卷。从10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决定性的断裂——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在880—960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总序
  • 导言
  • 第1章 混乱的时代
  • 禁佛
  • 乡村的盗匪
  • 五代十国
  • 契丹帝国(大辽)
  • 党项王国(西夏)
  • 第2章 模范的统治者
  • 王朝的建立
  • 统一疆土
  • 中央集权
  • 印刷和政治
  • 文治
  • 第3章 从改革到衰落
  • 早期范仲淹的“小规模”改革
  • 王安石的“大规模”改革
  • 辽的衰落和金的兴起
  • 北宋的灭亡
  • 第4章 南宋
  • 共处之路
  • 金的汉化
  • 宋朝的辉煌和苦难
  • 蒙古的崛起
  • “真主之鞭”
  • 宋朝的垂死挣扎
  • 最后的崩溃
  • 第5章 儒释道三教
  • 振兴儒学
  • 系统化儒学的创建者朱熹
  • 宋代的道教和佛教
  • 新儒学与佛教
  • 祖先崇拜和孝道
  • 辽、金的佛教
  • 转型中的儒学和佛教
  • 第6章 教育与科举考试
  • 科举考试制度
  • 教育制度
  • 进士考试
  • 古文运动
  • 仕途、俸禄和特权
  • 第7章 人生礼仪
  • 宋朝的婚姻制度
  • 女性的教育和财产权
  • 契丹和女真的婚姻制度
  • 汉人的丧葬习俗
  • 契丹和女真的丧葬风俗
  • 婚礼、丧葬礼和汉人的文化认同感
  • 第8章 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
  • 诗词——展示内心变化的艺术
  • 绘画中反映的自然与日常生活
  • 格物之理
  • 第9章 京城的转变
  • 长安,天子之都
  • 开封,都市典范的变化
  • 杭州
  • 长安、开封和杭州的命运
  • 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
  • 农业生产
  • 纺织机械和水磨坊
  • 货物和人员运输
  • 自然资源的开采
  • 第11章 货币与赋税
  • 纸币
  • 纸钞
  • 通货膨胀与钱币借贷
  • 两税法
  • 宋代的赋税负担
  • 异族政权的财政政策
  • 第12章 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
  • 家庭与居家布置
  • 个人交通
  • 卫生与梳妆
  • 缠足
  • 衣饰
  • 娱乐与浮世
  • 医疗保健与福利
  • 结语
  • 致谢
  • 统治者年表
  • 宋代度量单位
  • 注释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东方儒家统治的框架

    《哈佛中国史》我非常喜欢,看了多遍,纸质的也购买一套。因为突破了传统朝代的框架,不讲人事斗争的权谋机关,从人口,地理和生产,政府组织架构上分析,让读者从大视野看历史,看出历史的必然。宋朝的国土在北宋时大约 280 万平方公里,南宋时进一步缩减到 200 万平方公里,所以基本上是一个地方政权,当时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人口(辽金宋)占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而宋一直占据人口优势(40-70%),整体汉族人口(农耕人口)也占 90%。汉唐的中国儒家统治完成了大一统郡县制政府架构,皇权的立储长子继承制,两税法和盐铁专营,但统治架构中军队还是要骑兵为主,关中地区原先以游猎游牧为主。随着人口增加,农耕化程度越来越高,供养长安城越来越吃力,长安城彻底陷入困境。可以从南方运粮吗?一直在运。但随着缺口粮食不断扩大,运粮成本太高了。粮食从大运河到洛阳,卸船后走 400 公里山路到临潼。再装船沿渭河、灞河、浐河到达长安。这么费劲,干脆搬到洛阳得了。(明朝的余子俊给皇帝算了一笔账:我军八万兵马驻扎陕北,每年耗费粮草 150 万两白银,运费就要 825 万两白银,是粮草的 5 倍多。这段路途大约 500 公里,可见古代陆路运输成本有多高)。宋朝稻米良种(战城稻)的改良引进,让粮食产量空前提高,这样的产量一直延续了千年都没有被突破。科举制度,解决了统治精英的阶层流动,儒家经典的教育普及,让当时的政府体制达到农耕文明的最高效率(官民比例 1:7500),农业税 10%。宋朝也基本奠定了儒家统治的框架,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华大地的人口激增(因为生育也因为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不断南迁)。辽金等游牧民族不断被融合(1:10)的人口数量比例,但游牧民族下马耕田后,自然是战斗力的下降,宋一直用钱财赎买和平,而游牧民族靠武力掠夺生存,虽然表面上农耕民族是丧权辱国,不断被欺凌,但游牧民族只是注入新鲜血液后,还是消融了。夏金辽和蒙元,在历史的长河中闪亮既逝。农耕文明时期,骑兵对步兵有碾压的优势,“北伐” 很难成功,军人是个专业技能,会种地就不会骑马打仗了,军马畜牧需要的资源要比农耕多太多了,施展提出的是中华文明是《枢纽》,我认为是融合,上古时代 “中国” 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王所在的国家(城)就是中国。王搬到哪里,那里就是中国。宋朝因为雕版印刷和纸张的使用,让文化不断积累传承,文化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游牧民族武力强悍但文化落后,很快就泯灭了,成吉思汗 70 万人口席卷欧亚大陆,可只是过了百年就星散了,只有文明才能延续传承。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转型期的启示

      继续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史:《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 “哈佛中国史” 丛书的第四卷。从 10 世纪唐代后期到宋帝国早期,中国发生的转变标志着中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决定性的断裂 —— 北方士族靠着谱牒的政治优势而形成的 “旧世界”,在延续了几百年后在 880—960 年间的混乱和内战中消失了;随着士族的衰亡和士大夫阶级的出现,旧的治国之道被遗落。士大夫阶级受到儒家学说的熏陶并通过了科举考试,决心承担起重塑中国传统的责任。他们在政治、意识形态、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那些改变了日常生活的、强大的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界定宋代是一个转型朝代。德国汉学家迪特・库恩把对宋史的研究,聚焦在两个关键词上,一是 “转型”,二是 “儒家统治”。转型,是指经历了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的动乱,传统的、由皇帝和 “士族”“门阀” 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 “职业文官”—— 士大夫阶层。宋以后的中国,就由 “皇帝 + 士族” 的模式,转变成 “皇帝 + 士大夫” 的模式了。儒家统治,是指儒家思想变成系统的治国理政指导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规范模式,从官员选拔、学术思想、市民生活、家庭伦理、国防外交、商业活动,各个角度,全方面地影响着宋代的中国,甚至直接决定了这个王朝的生与死。作者认为,今天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特质,就是形成于宋代的,所以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塑造与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