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上海不是一个单纯温厚之地,它总是充满生机、冲突与野心。

内容简介

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如何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柯灵、傅雷、贺友直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带读者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上海的风花雪月》历经4个版本,按作者与读者的约定,每五年生长一次新的内容与篇章。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又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15-2020年的新篇章。文字增加了近4万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海三部曲”总序
  • 一 咖啡馆
  • 时代咖啡馆
  • 1931'S咖啡馆
  • 裘德的酒馆
  • 爱尔兰酒馆
  •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 1997-2007,咖啡馆十年记
  • 2008-2015,咖啡馆再八年记
  • 2016-2020,咖啡馆新记:关于咖啡馆的闲谈
  • 二 房屋
  • 张爱玲的公寓
  • 颜文梁的客厅
  • 江青的房间
  • 旧屋
  • 1993年上海大拆屋
  • 怀旧的理由
  • 1997-2007,房屋十年记
  • 2008-2015,房屋再八年记
  • 2016-2020,房屋新记:贺友直旧居,1:20的纪念
  • 三 街道
  • 上海法国城
  •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 外滩的三轮车
  • 华亭路
  • 福佑路旧货街
  • 弄堂里的春光
  • 1997-2007,街道十年记
  •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 2016-2020,街道新记: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 四 城市
  •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 1997-2007,城市十年记
  • 2008-2015,城市再八年记
  • 2016-2020,城市新记:码头城市的血缘
  • 五 人群
  •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 欲望的车站
  •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 上海美容院
  • 过年回家
  •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 上海的狐步舞
  • 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 1997-2007,人群十年记
  • 2008-2015,人群再八年记
  • 2016-2020,人群新记:爬上高楼
  • 六 肖像
  • 张可女士
  • 皮克夫人
  • 郭家小姐
  • 王家妹妹
  •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 上海人杜尔纳
  • 1997-2007,肖像十年记
  • 2008-2015,肖像再八年记
  • 2016-2020,肖像新记:袁筱一
  • 七 跋和其他
  • 跋一(1998年)
  • 跋二(2007年)
  • 跋三(2015年)
  • 跋四(2020年)
  •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对家乡的记忆都有什么?如果写家乡的故事,你会怎样的描述呢?

    前几天读《往事主的房间》时,我说了被陈丹燕先生的上海三部曲吸引,只是碍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不要连续读一个类型、一位作者的作品的限定,才没有马上就在第二天就翻看这套书。然而,毕竟是已经种草成功,忍不了太久,所以从昨天到今年就把这本《上海的风花雪月》刷了一遍。注意,这里我之所以用刷这个词,没有任何的不敬之意。只是陈丹燕先生的这类书籍,更像是一堆散文和杂文的集合,并没有什么主线,唯一能把这些文章牵引在一起的,只是写的内容都和上海有关罢了。首先一上来就是上海各个时期各个位置的咖啡馆记忆。作为最早开埠对外的城市,受西方影响也就最早。你可能在别的城市看不到六七十岁的老者喝咖啡,他们大多数是喝茶的。可在上海这个地方,多大岁数的人泡在咖啡馆里都很正常。你想啊,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正是所谓 “畸形繁荣” 的上海滩,那时的年轻人就已经开始喝咖啡、品洋酒、跳交谊舞了,而这些人如果活到今天也得一百多岁了,所以,你在上海的咖啡厅看到多大年纪的人品咖啡都不足为奇。接下来是对一些名人故居的回顾。毕竟陈丹燕先生也是成名已久的作家,又有电视台的背景。和那些文化名人自是有所关联,她能进入我们进不去的那些老房子一窥究竟,不是我等普通百姓能做到的。所以读读她的文字,脑补一下那些当年的豪宅大屋,也蛮有趣的。然后是上海各个有故事的街道以及老上海的前世今生的回顾。有陈先生凭借自己的记忆对比新旧上海街道的变化,也有她自己亲身游历过后,将上海与巴黎、纽约、圣彼得堡之间的城市风貌对比。我一直说,阅读是最好的穿越。而脑补是最好的 VR 虚拟现实效果,我虽然从未去过巴黎纽约,可这不影响我通过影视影响和刻板偏见在脑中补足相应的画面。而在这一篇章的后半部分,陈先生也对比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这三十年来,上海城市风貌的巨变。至于是好的变化还是。。。。大家自己阅读感悟。描写一个城市光有大的鸟瞰视角不够,光讲那些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也离的太远。所以最后的一个篇章,陈先生从很多小人物的生活入手。有上海本地的老克拉、有外地来打工的外省人、有街心花园的舞者、有美容院的小妹。。。。陈先生的这本书上海本地人读会勾起那些美好的或者不美好的回忆,而外省人读了会了解这座魔都的前世今生。这种书是属于那种用来怡情的书,可以随读随停,也可以一气读完。谁都有八卦的心,无非有些是通过道听途说、闲言碎语获得,而有些人则通过阅读,听当地的人讲当地的事。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是写我个人的家乡,我能写些什么?在全国想找到能和上海对标的城市并不多,尤其是我们这些四线小城出来的人,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城市写成这样呢?可那就没得写了吗?怎么可能。每个人都有对家乡的记忆。那些儿时对城市的记忆,那些物资匮乏的时代的城市风貌,那个一出门全市一半人都互相认识的时代,那个凭票供应、互相照应的时代,那个下雪可以厚达一米的时代。。。。真要想写,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的记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记忆,我相信一定有感悟可以写,只是,你有陈丹燕先生这样的观察力和表述力吗?我的小建议,阅读过程中不时跳脱出来,想想自己的城市,也是蛮有趣的阅读体验。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出版社。它的前身新文艺出版社,是在由原郭沫若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俞鸿模的海燕书店和任宗德主持的大浮出版公司自愿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公私合营出版社,以后又陆续有巴金主持的平明出版社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等相继并入。1952年6月1日,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