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理解孤独,才能理解自我。孤独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内容简介

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想方设法摆脱孤独,它却依然如影随形。孤独从何而来?人类注定与孤独相伴吗?

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蒂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从宗教的衰落到工业革命,再到数字革命以来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蓬勃兴起,孤独观念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理解孤独如何“被发明”,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如今孤独盛行。

本书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力图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意涵。本书的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

在书中,艾伯蒂旁征博引,梳理了19世纪至今的信件与日记、哲学文本、政治论述、医学文献等,研究了包括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等人的经历,并分别探寻青少年、独居者、老年人、无家可归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独体验。

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从更宏观的角度,《孤独传》审视现代社会如何被孤独改变,帮助人们学会与孤独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对自我与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导论 孤独,一种“现代流行病”
  • 《孤独传》
  • 身体化的孤独
  • 第一章 当“孤身一人”变成“孤独”:一种现代情感的诞生
  • 孤独是如何被发明的?
  • 独处为何重要?
  • 独处、性别与阶层
  • 独处会带来健康问题吗?
  • 现代意义上的孤独是如何形成的?
  • 孤独:历史力量的产物
  • 第二章 一种“血液病”?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长期孤独
  • 童年时期的孤独
  • “我现在是个史密斯女孩了”
  • 孤独与自杀冲动
  • 需要浪漫的另一半
  • 精神疾病的本质是与世隔离
  • 第三章 孤独与缺失:浪漫之爱,从《呼啸山庄》到《暮光之城》
  • 理想中的浪漫之爱——“灵魂伴侣”
  • 小说中的爱情与灵魂:以《呼啸山庄》为例
  • 爱情战胜一切,就连狼人和吸血鬼也不例外
  • 第四章 丧偶与丧失:从托马斯·特纳到温莎的寡妇
  • 孤独与怀旧
  • 丧失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丧偶
  • 托马斯·特纳
  • 孤身一人的托马斯·特纳
  • 温莎的寡妇
  • 丧失的孤独
  • 第五章 晒图焦虑症?社交媒体与线上社区的形成
  • 社交媒体的兴起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 社交媒体:雷区,还是镜子?
  • 社交媒体与社群的意涵
  • 亲密关系的迷思
  • 第六章 一颗“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反思老年孤独
  • 英国一颗“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
  • 脆弱的老年人和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问题
  • 老龄化与新自由主义:老年从何时起变成了一种负担?
  • 历史上的老龄化
  • 老年孤独的复杂之处
  • 老年人的未来
  • 第七章 无家可归与漂泊无根:没有一个能叫“家”的地方
  • 无家可归:一个近期出现的历史问题
  • 谁是无家可归者?
  • “家”有多重要,又有多缺乏
  • 难民与孤独
  • 第八章 喂养饥饿:物质与我们孤独的身体
  • 孤独与物质世界
  • 孤独与身体
  • 孤独的身体
  • 喂养“饥饿”
  • 与身体对话,借身体交流
  • 第九章 孤独的流云与空荡荡的容器:如果孤独是件礼物
  • 孤独的浪漫主义者
  • 孤独与现代主义主题
  • 结语 在新自由主义时代重构孤独
  • 重构孤独
  • 延伸阅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意谓着是个独立的存在

    听完书,义无返顾地将它放进了我的书架。看完再来比对听书所得。生而为人,如果没有享受过孤独,也就意味着没有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孤独并不意味着缺少共同体,而是没有满足共同体的理想。"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在共同体中塑造和认识自我。我们可以为了共同体改变自己,但不能因为这份改变,而丧失自我的本真,如果那样,我将不能称之为我,只是共同体的产物,随着逐渐的改变而消亡。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作者运用了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讨论了孤独这种情感为什么在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产生,孤独在当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形式,比如因为爱情、丧偶、年老、社交媒体、无家可归导致的孤独,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孤独的方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loner

        孤独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是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孤独可以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成为去追寻、去赢得、去守护的通向精神或世俗反思的瞬间。孤独可以是某种我们理解自我与他者的进路。但如果人们对于孤独不向往、不寻求,并且孤独绵延无期、诱发的也只有负面情感时,孤独也就不再是积极的了。另外,与任何情感状态一样,孤独传递的是这样的信号:我们在世上想要如何存在,我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依恋,我们心心念念、求之不得的是什么,哪怕(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些需求没有被言说,也不曾被听见。我们需要区分积极孤独和消极孤独;区分为抵达某种情感和精神的澄明之境而有意寻求的独处或 “独自一人”,以及破坏性的、存在感缺失的孤独。对于孤独的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必然建立在对这些差异的历史性理解之上。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2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