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OptiStruct的分析功能,包括功能背后的理论知识、具体参数的试验获取,以及典型的过程应用案例。

内容简介

本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OptiStruct的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动力学分析、复合材料分析、疲劳分析、热传导分析等功能。

线性分析有常用的线性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线性屈曲分析、惯性释放分析等;非线性分析有材料非线性分析、几何非线性分析、接触非线性分析等;疲劳分析有高周、低周、焊接、振动等。

全书在简要讲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较全面地阐述了OptiStruct各结构分析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并包含丰富的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的工程应用实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Altair及OptiStruct软件介绍
  • 1.1 Altair简介
  • 1.2 Altair HyperWorks简介
  • 1.3 OptiStruct发展历史
  • 1.4 OptiStruct功能介绍及特点
  • 1.5 OptiStruct主要应用行业
  • 第2章 OptiStruct分析基础
  • 2.1 模型文件组成及基本格式
  • 2.1.1 .fem文件组成
  • 2.1.2 .fem文件基本格式
  • 2.2 单元类型
  • 2.2.1 0D单元
  • 2.2.2 1D单元
  • 2.2.3 2D单元
  • 2.2.4 3D单元
  • 2.3 材料类型
  • 2.4 分析类型
  • 2.5 OptiStruct计算提交
  • 2.5.1 HyperMesh界面提交
  • 2.5.2 OptiStruct任务管理器提交
  • 2.5.3 通过脚本提交
  • 2.6 OptiStruct结果文件
  • 第3章 结构基础分析
  • 3.1 线性静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3.2 线性屈曲分析基本理论
  • 3.3 惯性释放分析基本理论
  • 3.4 线弹性材料
  • 3.5 常用单元类型
  • 3.5.1 实体单元
  • 3.5.2 壳单元
  • 3.5.3 1D单元
  • 3.5.4 连接单元
  • 3.5.5 轴对称单元
  • 3.5.6 平面应变单元
  • 3.6 约束及载荷
  • 3.6.1 固定约束/强制位移
  • 3.6.2 集中力
  • 3.6.3 压强
  • 3.6.4 力矩
  • 3.6.5 重力
  • 3.6.6 离心力
  • 3.6.7 LOADADD
  • 3.7 结构分析基础实例
  • 3.7.1 实例:框架模型线性静力学分析
  • 3.7.2 实例:飞机舱段结构屈曲分析
  • 3.7.3 实例:汽车转向节惯性释放分析
  • 第4章 结构动力学基础
  • 4.1 自由振动
  • 4.1.1 无阻尼系统
  • 4.1.2 有阻尼系统
  • 4.2 强迫振动
  • 4.2.1 简谐激励振动(时域)
  • 4.2.2 简谐激励振动(频域)
  • 4.2.3 一般激励振动(时域)
  • 4.2.4 一般激励振动(频域)
  • 4.3 多自由度系统动力学
  • 4.3.1 动力学方程
  • 4.3.2 边界条件SPC/SPCD
  • 第5章 模态分析
  • 5.1 实模态分析
  • 5.1.1 基本方程
  • 5.1.2 模态振型及频率
  • 5.1.3 比例阻尼
  • 5.1.4 结构阻尼
  • 5.1.5 SDAMPING阻尼
  • 5.1.6 刚体模态
  • 5.1.7 模态有效质量
  • 5.2 特征值解法EIGRL/EIGRA
  • 5.2.1 兰索士(Lanczos)法
  • 5.2.2 AMSES模态求解加速算法
  • 5.3 复模态分析EIGC
  • 5.3.1 基本方程
  • 5.3.2 复模态的基本特性
  • 5.4 分析实例
  • 5.4.1 实例:白车身的模态分析
  • 5.4.2 实例:制动系统的复模态分析
  • 5.4.3 实例:车辆声振耦合复模态分析
  • 第6章 瞬态响应分析
  • 6.1 瞬态激励的形式
  • 6.1.1 初始条件
  • 6.1.2 瞬态激励
  • 6.2 直接法瞬态响应分析
  • 6.2.1 直接法瞬态分析方法
  • 6.2.2 直接法阻尼类型
  • 6.3 模态法瞬态响应分析
  • 6.3.1 模态法瞬态分析方法
  • 6.3.2 模态截断
  • 6.3.3 模态法阻尼类型
  • 6.4 卡片说明
  • 6.4.1 TSTEP卡片
  • 6.4.2 DLOAD卡片
  • 6.4.3 TLOADi卡片
  • 6.4.4 DAREA卡片
  • 6.4.5 SPCD卡片
  • 6.4.6 TABLEDi卡片
  • 6.4.7 TABDMP1卡片
  • 6.4.8 TIC卡片
  • 6.5 输出控制
  • 6.5.1 SET集合
  • 6.5.2 其他输出控制
  • 6.6 实例:铁塔的地震激励响应
  • 第7章 频率响应分析
  • 7.1 频域激励的形式
  • 7.2 直接法频率响应分析
  • 7.3 模态法频率响应分析
  • 7.4 剩余模态
  • 7.5 阻尼类型及频变参数
  • 7.6 卡片说明
  • 7.6.1 RLOADi卡片
  • 7.6.2 FREQi卡片
  • 7.6.3 PBUSHT卡片
  • 7.6.4 MATFi卡片
  • 7.7 输出控制
  • 7.8 实例:设备支架的偏心载荷响应
  • 第8章 随机响应分析
  • 8.1 随机过程及统计
  • 8.1.1 均值及方差
  • 8.1.2 线性叠加性
  • 8.1.3 相关函数与功率谱
  • 8.2 随机响应分析
  • 8.3 输出控制
  • 8.3.1 均方根、自功率谱密度
  • 8.3.2 互功率谱密度
  • 8.4 卡片说明
  • 8.4.1 TABRND1卡片
  • 8.4.2 RANDPS卡片
  • 8.5 实例:电池包的台架随机振动
  • 第9章 响应谱分析
  • 9.1 响应谱分析的表达式
  • 9.1.1 基础冲击激励的模态坐标
  • 9.1.2 峰值响应的近似表达
  • 9.2 响应谱曲线
  • 9.2.1 曲线定义
  • 9.2.2 曲线特征
  • 9.3 峰值响应的组合
  • 9.3.1 模态组合
  • 9.3.2 正交载荷组合
  • 9.4 卡片说明
  • 9.4.1 DTI,SPECSEL卡片
  • 9.4.2 RSPEC卡片
  • 9.5 实例:建筑物的冲击响应
  • 第10章 超单元
  • 10.1 基本概念及流程
  • 10.2 模态综合法超单元(CMS)
  • 10.2.1 GUYAN缩聚
  • 10.2.2 CBN动态缩聚
  • 10.2.3 GM动态缩聚
  • 10.3 动力分析超单元(CDS)
  • 10.4 使用超单元
  • 10.4.1 超单元阻尼形式
  • 10.4.2 超单元输出格式
  • 10.4.3 超单元加载ASSIGN/K2GG/…
  • 10.5 卡片说明
  • 10.5.1 SPOINT卡片
  • 10.5.2 ASET/ASET1卡片
  • 10.5.3 BSET/BSET1卡片
  • 10.5.4 CSET/CSET1卡片
  • 10.5.5 CMSMETH卡片
  • 10.5.6 CDSMETH卡片
  • 10.5.7 MODEL卡片
  • 10.5.8 DMIGNAME卡片
  • 10.5.9 DMIGMOD卡片
  • 10.6 实例:声振耦合超单元应用
  • 第11章 转子动力学分析
  • 11.1 转子动力学基本概念
  • 11.1.1 Jeffcott转子
  • 11.1.2 偏置转子
  • 11.2 转子动力学有限元建模
  • 11.3 转子的临界转速分析
  • 11.4 实例:3D实体转子分析
  • 第12章 声固耦合分析
  • 12.1 声腔建模
  • 12.1.1 声腔建模方法
  • 12.1.2 实例:汽车声腔建模
  • 12.2 声腔模态分析及实例
  • 12.3 声固耦合分析
  • 12.3.1 声固耦合频响分析基础理论
  • 12.3.2 ACMODL卡片
  • 12.3.3 结构激励
  • 12.3.4 声腔激励
  • 12.4 吸声单元
  • 12.4.1 吸声材料基本性能指标
  • 12.4.2 CAABSF单元
  • 12.4.3 PAABSF卡片
  • 12.4.4 实例:驻波管中的吸声单元应用
  • 12.5 实例:整车声固耦合频响分析
  • 第13章 NVH外声场分析
  • 13.1 Equivalent Radiate Power(ERP)
  • 13.1.1 ERP基础理论
  • 13.1.2 ERP分析流程
  • 13.1.3 ERP分析通用卡片设置
  • 13.1.4 实例:消声器前盖ERP分析
  • 13.2 Radiated Sound Output Analysis (RADSND)
  • 13.2.1 RADSND基础理论
  • 13.2.2 RADSND分析流程
  • 13.2.3 RADSND分析通用卡片设置
  • 13.2.4 实例:消声器前盖RADSND分析
  • 13.3 无限元方法
  • 13.3.1 无限元分析基础理论
  • 13.3.2 无限单元及其创建方法
  • 13.3.3 无限元分析指南
  • 13.3.4 无限元分析流程
  • 13.3.5 实例:发动机缸体辐射噪声计算
  • 第14章 NVH诊断分析与优化
  • 14.1 传递路径贡献量分析(TPA)
  • 14.1.1 传递路径贡献量理论基础
  • 14.1.2 PFPATH卡片
  • 14.1.3 实例:整车模型TPA分析
  • 14.2 模态贡献量分析(MPA)
  • 14.2.1 模态贡献量理论基础
  • 14.2.2 PFMODE卡片
  • 14.2.3 实例: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动刚度分析
  • 14.3 节点贡献量分析(GPA)
  • 14.3.1 节点贡献量理论基础
  • 14.3.2 PFGRID卡片
  • 14.3.3 实例:整车模型节点贡献量分析
  • 14.4 面板贡献量分析(PPA)
  • 14.4.1 面板贡献量理论基础
  • 14.4.2 PFPANEL卡片
  • 14.4.3 实例:车身面板贡献量分析
  • 14.5 功率流分析
  • 14.5.1 功率流理论基础
  • 14.5.2 功率流分析卡片
  • 14.5.3 实例:框架结构功率流分析
  • 14.6 设计灵敏度分析(DSA)
  • 14.6.1 设计灵敏度理论基础
  • 14.6.2 设计灵敏度分析相关卡片
  • 14.6.3 实例:框架结构设计灵敏度分析
  • 14.7 峰值自动筛选(PEAKOUT)
  • 14.7.1 峰值自动筛选理论基础
  • 14.7.2 PEAKOUT卡片
  • 14.7.3 PEAKOUT卡片调用示例
  • 14.8 实例:整车NVH诊断优化
  • 第15章 结构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基础
  • 15.1 结构非线性方程及求解方法
  • 15.1.1 牛顿下山法
  • 15.1.2 增量加载
  • 15.1.3 非线性方程收敛准则
  • 15.2 OptiStruct非线性分析通用卡片设置
  • 15.2.1 NLPARM卡片
  • 15.2.2 NLADAPT卡片
  • 15.2.3 NLOUT卡片
  • 15.2.4 PARAM,IMPLOUT,YES/NO卡片
  • 15.2.5 MONITOR卡片
  • 15.3 OptiStruct非线性分析结果文件
  • 15.4 实例:车顶抗雪压能力分析
  • 第16章 材料非线性分析
  • 16.1 弹塑性材料
  • 16.1.1 弹塑性材料单轴试验曲线
  • 16.1.2 弹塑性材料本构
  • 16.1.3 弹塑性材料分析结果
  • 16.1.4 弹塑性材料卡片
  • 16.2 超弹性材料
  • 16.2.1 超弹性材料模型
  • 16.2.2 超弹性材料参数获取
  • 16.2.3 超弹性材料卡片
  • 16.3 黏弹性材料
  • 16.3.1 蠕变与松弛
  • 16.3.2 基本黏弹性模型
  • 16.3.3 蠕变柔量与松弛模量
  • 16.3.4 积分型本构
  • 16.3.5 OptiStruct黏弹性模型
  • 16.3.6 黏弹性材料卡片
  • 16.4 黏胶材料
  • 16.4.1 不考虑损伤的黏胶模型
  • 16.4.2 考虑损伤的黏胶模型
  • 16.4.3 黏胶材料建模
  • 16.4.4 黏胶材料分析结果
  • 16.4.5 黏胶材料卡片
  • 16.5 垫圈材料
  • 16.6 非线性连接
  • 16.6.1 非线性弹簧
  • 16.6.2 铰连接
  • 16.7 材料非线性分析实例
  • 16.7.1 实例:车门下垂分析
  • 16.7.2 实例:密封圈受压自接触分析
  • 16.7.3 实例:管道蠕变分析
  • 16.7.4 实例:黏胶分析
  • 第17章 几何非线性分析
  • 17.1 非线性屈曲分析
  • 17.1.1 非线性屈曲基本理论
  • 17.1.2 OptiStruct弧长法中的时间步
  • 17.2 初始缺陷的引入
  • 17.3 依赖于变形的载荷
  • 17.4 卡片说明
  • 17.4.1 几何非线性的激活
  • 17.4.2 跟随力的激活
  • 17.4.3 弧长法控制卡片
  • 17.4.4 初始缺陷的引入
  • 17.5 实例:拱形结构屈曲分析
  • 第18章 接触非线性分析
  • 18.1 接触离散
  • 18.2 接触约束的引入
  • 18.2.1 法向接触刚度
  • 18.2.2 切向接触刚度
  • 18.3 接触类型
  • 18.4 其他接触控制参数
  • 18.4.1 法向接触力方向
  • 18.4.2 搜索间距
  • 18.4.3 接触调整
  • 18.4.4 接触间隙
  • 18.4.5 接触面相对滑移
  • 18.4.6 接触厚度
  • 18.4.7 接触稳定
  • 18.4.8 接触友好单元
  • 18.4.9 不分离接触
  • 18.4.10 自接触
  • 18.5 接触分析结果
  • 18.6 接触卡片
  • 18.7 接触分析实例
  • 18.7.1 实例:卡扣的插拔
  • 18.7.2 实例:橡胶圈自接触
  • 第19章 高级结构非线性分析
  • 19.1 连续工况分析
  • 19.1.1 CNTNLSUB卡片
  • 19.1.2 实例:橡胶圈连续工况分析
  • 19.2 螺栓预紧分析
  • 19.2.1 螺栓预紧工作原理
  • 19.2.2 螺栓预紧卡片
  • 19.2.3 实例:轴承支座螺栓预紧分析
  • 19.3 接触及单元的激活与去除
  • 19.3.1 接触及单元的激活与去除卡片
  • 19.3.2 实例:多个螺栓的激活与去除
  • 19.4 重启动分析
  • 19.4.1 重启动卡片
  • 19.4.2 实例:重启动分析
  • 19.5 非线性分析问题诊断及对策
  • 19.5.1 模型中存在刚体位移
  • 19.5.2 接触稳定
  • 19.5.3 最后一个增量步不收敛
  • 19.5.4 接触没有完全收敛
  • 19.5.5 塑性变形过大
  • 第20章 非线性隐式动力学分析
  • 20.1 隐式动力学理论基础
  • 20.1.1 广义α方法
  • 20.1.2 后退的欧拉方法
  • 20.2 非线性瞬态分析中的阻尼
  • 20.3 连续工况分析
  • 20.4 隐式动力学卡片设置
  • 20.5 实例:撞击车身隐式动力学分析
  • 第21章 疲劳分析理论基础
  • 21.1 疲劳破坏机理
  • 21.2 疲劳分析基本术语
  • 21.3 疲劳破坏影响因素
  • 21.4 疲劳分析方法
  • 21.5 SN疲劳曲线的获得
  • 21.6 雨流计数
  • 21.7 疲劳损伤累积
  • 21.8 比例加载与非比例加载
  • 第22章 高周疲劳分析
  • 22.1 SN曲线
  • 22.2 疲劳载荷历程
  • 22.3 单轴疲劳
  • 22.3.1 单轴疲劳评估方法
  • 22.3.2 平均应力修正
  • 22.3.3 单轴疲劳分析流程
  • 22.4 多轴疲劳
  • 22.4.1 多轴疲劳评估方法
  • 22.4.2 多轴疲劳分析流程
  • 22.5 高周疲劳卡片
  • 22.6 高周疲劳分析实例
  • 22.6.1 实例:副车架单轴疲劳分析
  • 22.6.2 实例:副车架多轴疲劳分析
  • 第23章 低周疲劳分析
  • 23.1 单调载荷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23.2 循环载荷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23.3 滞回曲线
  • 23.4 应变疲劳EN曲线
  • 23.5 单轴疲劳分析
  • 23.5.1 Neuber应力修正
  • 23.5.2 平均应力修正
  • 23.6 多轴疲劳分析
  • 23.6.1 非比例硬化
  • 23.6.2 弹塑性应力修正
  • 23.6.3 多轴疲劳评估方法
  • 23.7 低周疲劳卡片
  • 23.8 低周疲劳分析实例
  • 23.8.1 实例:转向节单轴低周疲劳分析
  • 23.8.2 实例:转向节多轴低周疲劳分析
  • 第24章 焊接疲劳分析
  • 24.1 焊点疲劳分析
  • 24.1.1 焊点疲劳建模方法
  • 24.1.2 焊点疲劳评估方法
  • 24.1.3 焊点疲劳平均应力修正
  • 24.1.4 焊点疲劳厚度修正
  • 24.1.5 焊点疲劳卡片
  • 24.2 焊缝疲劳分析
  • 24.2.1 焊缝基本术语
  • 24.2.2 焊缝疲劳建模方法
  • 24.2.3 焊缝疲劳评估位置
  • 24.2.4 焊缝疲劳评估方法
  • 24.2.5 焊缝疲劳厚度修正
  • 24.2.6 焊缝疲劳平均应力修正
  • 24.2.7 焊缝疲劳卡片
  • 24.3 焊接疲劳分析实例
  • 24.3.1 实例:某零件焊点疲劳分析
  • 24.3.2 实例:车架焊接疲劳分析
  • 第25章 振动疲劳分析
  • 25.1 瞬态疲劳
  • 25.2 扫频疲劳
  • 25.2.1 线性扫频疲劳评估
  • 25.2.2 对数扫频疲劳评估
  • 25.2.3 定频疲劳评估
  • 25.2.4 扫频疲劳卡片
  • 25.3 随机振动疲劳
  • 25.3.1 功率谱惯性矩
  • 25.3.2 应力幅值概率密度函数
  • 25.3.3 总循环数
  • 25.3.4 损伤及寿命的计算
  • 25.3.5 随机振动疲劳卡片
  • 25.4 振动疲劳分析实例
  • 25.4.1 实例:电池包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 25.4.2 实例:电池包扫频疲劳分析
  • 第26章 高性能计算
  • 26.1 高性能计算相关术语
  • 26.2 硬件资源
  • 26.3 软件算法
  • 26.3.1 模态快速算法
  • 26.3.2 并行算法
  • 26.4 内存管理
  • 26.5 HPC最佳实践
  • 附录A 电子版资源
  • A.1 第27章结构热传导分析
  • A.2 第28章多物理场耦合分析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