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学不仅有求真、求善的属性,还有求美的属性。

内容简介

历史美学有两重内涵:一是用美学的视角看待历史,其要义在“以人为本”,将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二是“以美为本”,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历史学,注重史家的思想和“气韵”、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书写的格局。

本书是国内首部将历史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既有理论阐述,又结合中西史学传统与现代史学著作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是一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立论高远、新见迭出的史学力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历史美学: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代绪论)
  • 上编
  • 第一节 “真”论
  • 引言
  • 一、求真实
  • 二、求真诚
  • 三、求真情
  • 第二节 “理念”、“意蕴”与“史义”
  • 一、“概念”、“理念”与历史的书写
  • 二、“意蕴”与“史义”
  • 三、“意蕴”与“史义”
  • 第三节 “崇高”与历史学
  • 一、“崇高”、“壮美”与“自然美”的区别
  • 二、大自然的“目的性”与历史观
  • 三、“崇高”与历史审美
  • 第四节 “人”
  • 一、心灵与躯体的对立统一
  • 二、躯体的苦难与思想的自由
  • 三、“天才”与“庸才”,“撰述”与“记注”
  • 第五节 “灵”、“肉”二分、“善入”、“善出”与历史的美学鉴赏
  • 一、肉身与灵魂的对立统一
  • 二、客体审美与史学批评
  • 三、由朱彝尊诗论看中国古代鉴赏论中的“历史美学”要素
  • 第六节 梁启超1902年“史界革命”的再审视
  • 上:《新史学》撰述背景考论——兼评章太炎的撰史构想
  • 下:梁启超1902年“史界革命”的再审视
  • 第七节 批判与借鉴: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历史学意义
  • 一、叔本华史学观念批判
  • 二、“文”与“史”;“文士”与“史家”
  • 三、人物传记不可全信
  • 中编
  • 第一节 含蓄之美:从隐、桓年间史实看《左传》的叙事结构及其“意蕴”
  • 一、“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左传》结构设计剖析
  • 二、“郑伯克段”分析
  • 三、善恶集于一身:“郑伯克段”的另一层意蕴
  • 余论
  • 第二节 “小”事件与“大”历史
  • 一、襄、姜私通
  • 二、襄、姜联手弑杀鲁桓及齐鲁交恶
  • 三、韬光养晦积蓄“内功”:鲁庄公的艰难选择
  • 余论
  • 第三节 历史书写的语言张力
  • 一、引言
  • 二、成师灭仇与晋武公之崛起
  • 三、晋献公时的内讧
  • 四、秦晋交恶及两国关系大逆转
  • 五、“作爰田”析
  • 六、重耳流亡与晋文公登基
  • 七、余论
  • 第四节 历史书写的“比兴”:以《史记·田儋列传》为例
  • 一、史、诗之同用比兴
  • 二、比兴与“移情”:史与诗之同异
  • 三、《田儋列传》:太史公之叙事与“比兴”
  • 第五节 《赵氏孤儿》历史书写的美学剖析
  • 一、赵盾“历史形象”剖析
  • 二、疑义与析,奇文鉴赏
  • 三、余论:如何理解“客观性”
  • 第六节 《史通》与历史美学
  • 一、引言
  • 二、系统、类例
  • 三、“申左”、“用简”与“用晦”
  • 四、文(诗)、史流变:从刘知幾到章学诚
  • 五、《史通》指瑕
  • 第七节 《文史通义》与历史美学
  • 一、“博”与“约”
  • 二、诗与史
  • 三、蕴“道”而不言“道”
  • 第八节 姚际恒《春秋通论》的“历史美学”商榷
  • 一、孟子论《春秋》语的再认识
  • 二、说“例”与“义”
  • 三、姚氏《左传》学某些结论之商榷
  • 结语
  • 第九节 今、古文经治学的历史美学审视
  • 引言
  • 一、“精神气候”:“义”“事”之争的历史美学分析
  • 二、内忧外患激荡下的近代今文经学
  • 下编
  • 第一节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论〈再生缘〉》历史美学解析
  • 一、地覆天翻:陈寅恪与时代
  • 二、苦心孤诣:《论〈再生缘〉》的“意蕴”
  • 三、《论〈再生缘〉》指瑕
  • 第二节 历史美学“别解”:评《柳如是别传》
  • 一、引言
  • 二、《别传》结构设计
  • 三、《别传》“意蕴”
  • 四、《别传》之微瑕:护柳
  • 第三节 《管锥编》经解中的历史美学
  • 引言
  • 一、“和而不同”——诗与史:《管锥编》解《诗经》一则兼解《左传》
  • 二、“面”、“背”与真、假:《管锥编》解《周易》一则
  • 第四节 蚌病凝珠:“人”
  • 一、苦中求乐与撰文明“志”
  • 二、“河鱼大上”、“人头畜鸣”解
  • 三、帝王重“学”的隐喻
  • 四、惩恶扬善与历史的审判
  • 第五节 钱锺书“诗心论”的历史美学意义
  • 一、史有“诗心”:史之有“律”
  • 二、诗之“持”与史之“持”
  • 三、“史”、“诗”有别
  • 四、史笔之“失信”与“取信”
  • 第六节 《管锥编》中的“人性”论
  • 引言
  • 一、“善”、“恶”集于一身:钱锺书论项羽
  • 二、恋生畏死与舍生取义:钱锺书论生死
  • 三、“言古”与“节今”——钱锺书论钱牧斋及其他
  • 第七节 史诗“互缘”:陈寅恪、钱锺书史诗观的历史美学剖析
  • 一、诗史相通之源流
  • 二、对陈寅恪史诗观的批评
  • 三、钱锺书语录评析
  • 四、“不隔”论
  • 五、余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