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京大学党史校史工作委员会所编北京大学校志,是向北京大学2018年建校120周年献礼项目。

内容简介

校志从1898年北京大学创立记起,截止1997年12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前夕,详细记录了北京大学学校沿革、隶属及领导体制、院系科别专业设置、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学生、教师职工、办学经费、校园建设、总务后勤等内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凡例
  • 第一章 学校沿革
  • 第一节 清末时期
  • 一、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 二、京师大学堂的恢复与发展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 一、中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
  • 二、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
  • 三、北大师生的复校斗争
  • 四、复校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北京大学
  • 五、北大和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
  • 六、抗战胜利复员北平后的北京大学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一、人民政府对北京大学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 二、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
  • 三、探索建设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时期的北京大学
  •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北京大学
  • 五、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大学
  • 第二章 隶属关系、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机构
  • 第一节 隶属关系
  • 一、行政隶属关系
  • 二、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 第二节 领导体制
  • 一、清末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三节 行政管理机构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三章 院(科)、系(门)、专修科和专业、专门化(专门组)的设置
  •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时期院、馆(堂)、科、门的设置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北大的院系设置
  •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全面抗日战争前(1912—1937年)
  • 二、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6年)
  • 三、复员回北平时期(1946—1948年)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北大的院系设置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
  • 二、院系调整后至“文化大革命”前(1952—1966年6月)
  •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6月—1976年10月)
  •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6年10月—1997年12月)
  • 第四节 北大的专业和专门化(专门组)的设置
  • 一、1952年院系调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专业设置
  •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专业设置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专业设置
  • 第四章 本专科教育
  • 第一节 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
  •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节 学制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
  • 一、学制(修业年限)
  • 二、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
  • 第三节 教学计划
  •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案) 1963年5月
  • 一、培养目标
  • 二、时间安排
  • 三、课程设置
  • 四、生产劳动
  • 五、科学研究
  •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专业教学计划(修业年限五年,草案) 1963年5月
  • 一、培养目标
  • 二、时间安排
  • 三、课程设置
  • 四、生产劳动
  • 五、科学研究
  • 1977级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草案)
  • 一、培养目标
  • 二、时间安排
  • 三、课程设置
  • 四、考核
  • 五、生产劳动、军事训练和实习
  • 六、科学研究训练
  • 1977级物理学专业专门课程表
  • 1977级中国史专业教学方案(草案)
  • 一、培养目标
  • 二、学制
  • 三、课程设置
  • 四、生产劳动和社会调查
  • 五、科学研究
  • 六、考核
  • 七、时间分配
  • 数学系数学专业教学计划(1986年修订)
  • 一、培养目标
  • 二、学制
  • 三、毕业要求
  • 四、课程
  •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教学计划(1986年6月修订)
  • 一、培养目标
  • 二、学制
  • 三、毕业要求
  • 四、课程
  • 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专业教学计划(1996年6月修订)
  • 一、专业培养要求:
  • 二、学制:4年
  • 三、课程类别及学分分配:
  • 四、课程设置:
  • 五、各学期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
  •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专业教学计划(1996年6月修订)
  • 一、专业培养要求:
  • 二、学制:四年
  • 三、课程类别及学分分配:
  • 四、课程设置:
  • 五、各学期必修课学时(学分)分配:
  • 第四节 课程设置
  •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五节 教学环节
  • 一、讲授
  • 二、课堂讨论
  • 三、习题课
  • 四、实验
  • 五、实习
  • 六、生产劳动
  • 七、军事训练
  • 八、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 第六节 出身与学位(双学位)
  • 一、出身
  • 二、学位
  • 三、双学士学位和主辅修制度
  • 第七节 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
  • 一、教材建设
  • 二、理科、文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 第八节 学籍管理
  • 一、入学注册
  • 二、选课
  • 三、考勤
  • 四、选科生、旁听生
  • 五、附学生、寄读生、借读生
  • 六、转学、转系(门)、转专业
  • 七、成绩考核
  • 八、休学、停学、复学
  • 九、退学
  • 第九节 教学组织(教学研究组、教学研究室)
  • 第十节 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
  • 第五章 研究生教育
  •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沿革
  • 第二节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
  • 第三节 研究生招生
  • 一、1917-1931年
  • 二、1932-1948年
  • 三、1949-1965年
  • 四、1978-1997年
  • 第四节 研究生培养
  • 一、1917-1931年
  • 二、1932-1948年
  • 三、1949-1966年
  • 四、1978-1997年
  • 第五节 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 一、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阅和答辩
  • 二、学位审批
  • 三、同等学力申请学位
  • 四、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 五、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
  • 第六节 学籍管理与毕业分配
  • 一、学籍管理
  • 二、毕业分配
  • 第六章 成人教育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成人教育
  • 一、夜校
  • 二、短期讲习班
  • 三、新闻学研究班
  • 四、补习学校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成人教育
  • 一、成人学历教育
  •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人教育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成人教育
  • 一、成人学历教育
  • 二、成人非学历教育
  • 三、圆明园校区成人教育基地建设
  • 第七章 体育与医疗卫生
  • 第一节 体育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八章 科学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科研机构
  •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三、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 六、改革开放时期
  • 第三节 科研成果及获奖项目
  •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三、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
  • 六、改革开放时期
  • 第四节 学术演讲、学术会议
  •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三、复员北平后时期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 五、改革开放时期
  • 第五节 学术期刊
  • 一、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三、复员北平后时期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结束时期
  • 五、改革开放时期
  • 第六节 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
  • 一、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的有关规定与管理
  • 二、科技成果转让情况
  • 第七节 专利
  • 一、专利事务管理机构与专利管理
  • 二、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 第九章 学生
  • 第一节 招生
  •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二节 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时期
  •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66年)
  • 六、“文化大革命”时期
  • 七、“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时期
  • 第三节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第四节 学生社团
  • 一、五四运动前后
  • 二、1927年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
  • 三、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后时期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五节 奖励与处分
  • 一、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十章 教师与职工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教师
  • 一、教师的职称结构
  • 二、各级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教师的聘任、晋升
  • 三、教师的培养
  • 第三节 职工
  • 一、职工的结构
  • 二、职工的聘任和任用
  • 三、教师、科研人员以外各单位技术职务评聘
  • 第四节 工资
  • 一、晚清时期
  • 二、中华民国时期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第五节 福利
  • 一、教职工生活困难补助
  • 二、教职工丧葬抚恤
  • 第六节 考核、考勤与奖惩
  • 一、考核、考勤
  • 二、奖惩
  • 第七节 离退休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第十一章 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博物馆
  • 第一节 图书馆
  • 一、沿革
  • 二、馆藏
  • 三、分类编目
  • 四、读者服务
  • 第二节 档案馆
  • 一、沿革
  • 二、馆藏
  • 三、档案利用
  • 四、综合档案室、档案馆负责人
  • 第三节 出版社
  • 一、概述
  • 二、出版发行
  • 三、人员、机构和历任负责人
  • 第四节 地质博物馆
  • 第五节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 第十二章 校办产业(企业)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校办产业(企业)
  • 一、北京大学学生储蓄银行
  • 二、北京大学消费公社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时期的校办产业(企业)
  • 一、1958年“大跃进”和“教育革命”时期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校办产业(企业)
  • 第十三章 附属单位
  • 第一节 工农速成中学
  • 一、概述
  • 二、办学宗旨和招生条件
  • 三、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及校长、教导处、总务处、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与职权
  • 四、学制和教学计划
  • 五、教职工和学生
  • 第二节 附属中学
  • 第三节 第二附属中学
  • 第四节 附属小学
  • 第五节 职工学校
  • 第十四章 经费
  •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大经费的收支及管理概况
  • 一、京师大学堂时期
  • 二、中华民国成立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
  • 三、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四、复员北平时期
  •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经费的收支概况
  • 一、教育事业费
  • 二、基本建设经费
  • 三、科学研究经费
  • 四、学校基金
  • 五、学校特种资金
  • 六、世界银行贷款概况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大的财务管理
  • 一、学校财务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 二、财务管理的原则与体制
  • 三、预算的编制
  • 四、关于教育、科学技术对外服务的收费管理
  • 五、财务审计
  • 第十五章 校园和学校的基本建设
  • 第一节 校园
  • 一、校园的变迁与发展
  • 二、燕园的河湖水系
  • 三、燕园的文化古迹、纪念建筑和景点
  • 第二节 基本建设
  • 一、各时期校舍的主要建筑
  • 二、基础设施建设
  • 三、分校建设
  • 第十六章 总务后勤
  • 第一节 校舍管理
  • 一、学生宿舍管理
  • 二、教职工住宅管理
  • 三、公用房屋管理
  • 第二节 膳食管理
  • 第三节 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管理
  • 一、供水、排水与供气
  • 二、供电
  • 三、供暖
  • 四、电话通信
  • 五、汽车运输
  • 六、浴室管理
  • 七、茶炉管理
  • 第四节 劳动服务公司
  • 第五节 幼儿园
  • 第十七章 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一节 留学生
  • 一、接受外国留学生
  • 二、派出留学生
  • 三、联合培养研究生
  • 第二节 派出代表团和访问学者
  • 第三节 聘请外国教员和授予国(境)外学者、政要和社会知名人士名誉职称
  • 一、聘请外国教员
  • 二、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演
  • 三、授予国(境)外学者、政要、社会知名人士名誉职称
  • 第四节 接待外宾和港澳台同胞来访
  • 第五节 校际交流
  • 第六节 主办或参加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爱国民主运动
  • 第一节 拒俄运动
  • 第二节 五四运动
  • 第三节 声援闽案和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斗争
  • 一、声援福州惨案
  • 二、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
  • 第四节 驱逐彭允彝的斗争
  • 第五节 支援二七大罢工的斗争
  • 第六节 声讨“五卅惨案”的反帝爱国斗争
  • 第七节 “三一八”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第八节 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斗争
  • 第九节 “一二·九”运动及其后的抗日救亡斗争
  • 第十节 “一二·一”运动
  • 第十一节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 第十二节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
  • 第十三节 反迫害斗争与四月风暴
  • 第十四节 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
  • 第十五节 “七五血案”和“七九”游行请愿
  • 第十六节 反对“八一九”大逮捕的斗争
  • 第十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
  •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
  • 一、1951年9月下旬至1952年1月上旬
  • 二、1952年1月上旬至1952年2月上旬
  • 三、1952年2月上旬至1952年5月上旬
  • 第二节 忠诚老实运动
  • 第三节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 第四节 批判“胡风集团”和进行肃反运动
  • 第五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 第六节 学习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文件和反右倾运动
  • 一、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精神,反对右倾思想
  • 二、反右倾运动
  • 三、关于人大、北大人民公社调查组和法律系赴河南人民公社调查组问题
  • 第七节 “五反”运动
  • 第二十章 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一、北京大学第一个党支部的建立
  •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四、长沙临大和西南联大时期
  • 五、复员北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 六、北平解放至院系调整前
  • 七、院系调整后至“文化大革命”前
  •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
  • 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1997年
  • 第二节 党员大会、党代会、党代表会议
  • 一、党员大会
  • 二、党员代表大会
  • 三、党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党委组织机构
  • 党委办公室
  • 党委组织部
  • 党委宣传部
  • 党委统战部
  • 党委学生工作部
  • 党委政策研究室
  • 保卫部
  • 人民武装部
  • 第四节 校党委下属党组织
  • 第五节 党员情况
  • 第六节 党员教育
  • 一、整党整风与党员登记
  • 二、经常性的党员教育
  • 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
  • 第七节 党的纪律检查
  • 一、纪检机构沿革
  • 二、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职责范围
  • 三、纪检工作简况
  • 第二十一章 民主党派北京大学组织
  •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大学支部
  • 一、沿革
  • 二、成员人数统计表
  • 三、历届支部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 四、组织发展情况
  • 五、成员在历届民革中央、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大学委员会
  • 一、沿革
  • 二、成员人数统计表
  • 三、历届区分部、支部、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 四、组织发展情况
  • 五、成员在历届民盟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大学支部
  • 一、沿革
  •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表
  • 三、支部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 四、组织发展情况
  • 五、会员在历届民建中央、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会员受表彰情况
  •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大学总支部
  • 一、沿革
  •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
  • 三、历届支部、总支部主任、副主任名单
  • 四、组织发展情况
  • 五、成员在历届民进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成员、组织受表彰情况
  • 第五节 中国致公党北京大学支部
  • 一、沿革
  • 二、成员人数统计
  • 三、历届支部主委、副主委名单
  • 四、组织发展情况
  • 五、成员在历届致公党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成员、支部受表彰情况
  • 第六节 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
  • 一、沿革
  • 二、支部成员人数统计表
  • 三、历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名单
  • 四、历年组织发展情况
  • 五、成员在历届九三学社中央、北京市委,全国、北京市人大,全国、北京市政协任职情况
  • 六、社员和组织受表彰情况
  • 第七节 农工民主党和台湾民主同盟在北京大学的成员
  • 第二十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
  • 第一节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社会科学研究会
  • 第二节 中国民主青年同盟
  • 第三节 民主青年联盟
  • 第四节 中国革命青年联盟
  • 第五节 文化工作者联盟
  • 第二十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大学组织
  • 第一节 组织沿革
  • 第二节 历次团代会和团代表会议
  • 第三节 围绕党(政)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 第四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
  • 第五节 团校
  • 第六节 社会实践活动
  • 第二十四章 群众组织
  • 第一节 中国教育工会北京大学委员会
  • 一、北大工会的建立与发展
  • 二、历届工会代表大会
  • 三、历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 第二节 学生会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学生会组织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生会组织
  • 第三节 研究生会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研究生组织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研究生会
  • 第四节 北京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二十五章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 一、概况
  • 二、分校的政治运动
  • 三、分校的教育革命
  • 四、分校的科学研究
  • 五、分校的校办工厂、农场
  • 六、分校校、系(工厂、农场)领导成员名单
  • 七、分校的撤销
  • 第二十六章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
  • 一、贯彻“五七指示”筹建“试验农场”
  • 二、分校(农场)的概况
  • 三、农场(分校)的基本建设
  • 四、农场(分校)的农副业生产
  • 五、分校(农场)的政治运动
  • 六、分校(农场)的教育革命
  • 七、分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 八、分校(农场)的撤销
  • 第二十七章 人物名录
  • 一、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
  • 二、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
  • 四、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 五、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