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69千字
字数
2016-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叶永烈的传记作品之一,可视为陈伯达自述。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党史研究室联合审读,全本内地首次批准出版。
内容简介
凡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陈伯达的“大名”。虽然他一再谦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当年却是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第四号人物,是中央文革小组的组长,号称“理论家”“中共一支笔”“中国舆论总管”。
本书是海内外关于陈伯达的长篇传记,以70余万字的篇幅,记述了陈伯达85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身为国民党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苏与托派的关系,他的被捕和出狱,他怎样进入延安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他如何跃为中共“理论家”、《红旗》总编,他与毛泽东、江青、康生、林彪之间复杂的关系,他在“文革”中怎样由江青的同伙变为林彪的盟友……
本书作者多次直接采访了陈伯达本人,并访问了众多的知情人,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历史资料,以准确、全面的史料和新颖独特的专访,公正、客观、生动地展现了陈伯达不寻常的一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卷首语
- 第一章 陈伯达的晚年
- 陈伯达之死
- 服刑18年终于期满
- 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
- 在秦城监狱过着“特殊囚犯”的生活
- 押上最高法庭被告席
- 王力呼吁假释陈伯达
- 陈晓农照料保外就医的父亲
- 我来到鲜为人知的陈伯达之家
- 从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态
- 迟暮的周扬关心着迟暮的陈伯达
- 香港记者在五年后才获知的“幕后新闻”
- 胡耀邦读了陈伯达晚年文稿
- 陈伯达评论“四人帮”
- 第二章 最初的人生之路
- “四代书香”的底细
- 陈伯达的23个名字
- 以倒数第一名考入集美师范
- 小学教员·编辑
- 当上《厦声报》驻沪记者
- 发表一生中唯一的小说
- 摇晃于红黑之间
- 在广州倒向右翼
- “秀才”成了“少校”
- 第三章 初入中共
- 在上海加入中共
- 策反张贞未遂
- 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 他曾同情托派
- 与诸有仁初恋
- 厦门遇险
- 王明刚刚掌权
- 在天津英租界被捕
- 胡鄂公、杨献珍组织营救
- 张贞救他出狱
-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低谷
- 吉鸿昌资助出版《论谭嗣同》
- 在北平差一点又被捕
- 在天津主编《华北烽火》
- 成为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
- 发起“新启蒙运动”
- 建议文学界两个口号之争应该休战
- 担任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
- 第五章 跃为延安“理论家”
- 初见“大明星”蓝苹
- 滑入错误的低谷
- 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 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古代哲学
- 担任毛泽东秘书
- 首先嗅出王实味的“异味”
- 充当批判王实味的“排头兵”
- 于炳然蒙冤
- 抨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 第二次婚姻
- 当选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 写作《中国四大家族》
- 写作《人民公敌蒋介石》
- 在阜平做过“好事”
-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荣耀
- 搬入中南海
- 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
- “老鼠搬家”事件和《红罂粟》事件
- 第三次婚姻
- 公务员眼中的陈伯达
- 秘书眼中的陈伯达
- 编辑《毛泽东选集》
- 起草农业合作化决议
- 赶紧从高岗那里滑脚
- 首先提出“百家争鸣”
- 毛泽东抨击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 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 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 陪同毛泽东再访苏联
- 发明“人民公社”
- 担任《红旗》总编辑
- 毛泽东嘱令陈伯达和张春桥同行
- 在郑州遭到毛泽东痛斥
- 在庐山上弄错风向
- 就“严重右倾”作深刻反省
- “反戈一击”彭德怀
- 第七章 “文革”前奏
- 长子陈小达自杀
- 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
- 毛泽东夤夜口授“二十三条”
- 提出“电子中心论”
- 毛泽东在长沙召见五“秀才”
- 与江青互相利用
- 帮助江青炮制“纪要”
- 起草“五一六通知”
- 第八章 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 与江青一起为中央文革小组组阁
- 田家英之死
- 接管《人民日报》
- “欢呼”聂元梓的大字报
- 江青透露了底细
- 在毛、刘对峙的日子里
- 和江青一起点火于北大
- 掀起反工作组浪潮
- 跃为第五号人物
- 主笔“十六条”
- 鼎盛之中暗伏着危机
- 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激烈斗争
- 批判“血统论”和制止武斗
- 第九章 发疯的时刻
- 林彪踢来的“皮球”
- 发往安亭的急电
- 为“第一夫人”捧场
- 陈家墙上的可疑脚印
- 接管陆定一专案
- 清除中央文革小组中的异己
- 打倒陶铸
- 阎红彦之死
- 支持上海的“一月革命”
- 阻拦调查康生
- 又一次鼓吹“公社”
- 与江青的尖锐冲突
- 自杀风波
- 第十章 日渐失势
- 叶剑英、徐向前拍案质问
- 处于垮台边缘
- 2月18日夜成了转折点
- 反击“二月逆流”
- “乘胜追击”刘少奇
- 连夜赶写《伟大的历史文件》
- 批斗刘、邓、陶
- 利用“七二〇事件”大做文章
- 鼓吹“揪军内一小撮”
- 端出“王、关、林”
- 所谓“批判极左思潮”
- 总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 煽动“冀东大冤案”
- 戚本禹垮台
- “大树特树”风波
- “武装冲击”钓鱼台的真相
- 掀起抓“小爬虫”“变色龙”运动
- 第十一章 与林彪结盟
- 第三次家庭破裂
- 跟林彪建立“热线”联系
- “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案件
- 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激烈争斗
- 总算保住第四把交椅
- 毛家湾的座上客
- “天才”之争
- 国家主席之争
- 第十二章 兵败庐山
- 火急查找论“天才”语录
- 与林彪暗中密商
- 林彪发动突然袭击
- 最为忙碌、兴奋的一天
- “翻车了,倒大霉了!”
- 毛泽东怒斥陈伯达
- 最后一次求见毛泽东
- 城门失火,殃及汪东兴
- 毛泽东认定陈伯达是“可疑分子”
- 毛泽东借助批陈“挖墙脚”
- “批陈整风”推向全党全国
- 从“批陈”到“批林批陈”
- 陈伯达被戴上五顶“帽子”
- 尾声 形形色色的评价
- 附录
- 附录一 陈伯达著作目录
- 附录二 陈伯达晚年文稿目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