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在关系。

内容简介

李永东教授的专著《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以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在关系。涉及的主要民国城市为南京、重庆、北京、天津、成都等。该著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力求有所创新,观点有新意,拓展了城市想象研究的路向。

本书抓住城市身份和作家身份考察民国国都(北京、南京、重庆)和租界城市(天津、上海)的文学想象,阐发出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相互建构的关系。丰富了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的理论,运用城市互观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天津等城市想象的研究得出了新颖的结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序言一 “70后”的独立身影
  • 序言二
  • 第一章 作为问题场域、文学建构的城市与民族国家
  • 一 城市想象:文学创造城市的方式
  • 二 观念建构的民族国家
  • 三 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相互照亮
  • 第二章 十年南京的文学想象:国都与国家的现代迷梦
  • 一 新都南京:现代国家的镜像
  • (一)有别于感时伤怀模式的新南京形象
  • (二)新都形象:现代国家想象的投影
  • (三)中山陵、中山路:国家政治的象征空间
  • 二 国都“城格”的迷失
  • (一)民族话语下的国都危机
  • (二)秦淮河:变迁中的历史尴尬
  • 三 左翼话语建构的南京形象
  • (一)阶级书写
  • (二)“毁灭与重生”的主题
  • (三)城墙与城门:阶级斗争的言说场域
  • 小结
  • 第三章 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 一 日军暴行的命名方式与民族政治的叙事选择
  • 二 将军的写法与士兵的写法
  • 三 日本作家的大屠杀书写: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
  • 四 性别关系与民族权力的转喻叙事
  • 五 联想比附叙事中的民族主义
  • 六 民族国家对个人、家庭价值的挤压
  • 小结 剑走偏锋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 第四章 战时国都的文学想象(一):“我城”抑或“他城”
  • 一 战时国都:身份定位与城市想象
  • 二 从“我城”到“他城”:战时国都形象的演变
  • (一)全面抗战初期的“我城”重庆:抗战激情投射下的神圣国都
  • (二)抗战后期的“他城”重庆:由“愁城”到“恶城”
  • (三)战后重庆想象的分化:怀念、诅咒与重新赋意
  • 三 轰炸季与雾季:战时国都的两副面孔
  • 第五章 战时国都的文学想象(二):逆转的城市
  • 一 乡村里的都市:城乡互嵌的战时国都与文学书写
  • (一)散落、住不定的城市
  • (二)城乡互嵌的战时国都
  • (三)在乡村遇见城市文明:身份效仿中的自我迷失
  • 二 阶层易位、身价涨跌故事中的战时国都
  • (一)战时国都的阶层调整
  • (二)身价的涨跌与战时家庭伦理的失衡
  • (三)商人作为想象重庆的话语装置
  • 三 主客易势与下江人建构的战时国都形象
  • (一)主客易势:战时国都的“去四川化”与“上海化”
  • (二)下江人操控的重庆想象
  • (三)下江人战时乡愁的载负方式
  • 小结
  • 第六章 老舍建构的战时国家之城
  • 一 跟着国都走,到重庆去
  • 二 身份的迁移与身份的国家生产
  • 三 重建“家国同构”的抗战伦理
  • (一)父子、家国的冲突与家族伦理的修复
  • (二)家长权威的主动注销与青年本位的家国伦理构想
  • (三)个人、家族、国家的撕裂与缝合
  • 小结
  • 第七章 茅盾的重庆想象及意义生产机制
  • 一 移步换形的战时书写
  • 二 风景政治、地理空间中的重庆与延安
  • (一)风景政治中的乡土延安与都市重庆
  • (二)地理空间的叠加与民族政治的隐喻
  • 三 在香港逆写战时国都
  • (一)逆写战时国都的策略
  • (二)《腐蚀》的传播时间与影响范围
  • 四 内部撕裂的无望城市与仓促调整的重庆想象
  • (一)内部撕裂的无望城市
  • (二)“剧坛奇葩”抑或“公式主义的作品”
  • (三)从《黄金潮》到《清明前后》
  • (四)仓促调整创作方向的动因分析
  • 小结
  • 第八章 外省作家的成都想象
  • 一 外省作家成都书写的审美样态
  • 二 成都形象:北平情调与江南风味的重温
  • 三 成都形象:“民族形式”的大都会和民族意识的抒发
  • 小结
  • 第九章 国都、故都与亡城的空间再造: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北京想象
  • 一 国都的空间改造:追求现代与容纳传统
  • (一)现代交通的建构与传统空间的改造
  • (二)公共空间的开辟及其现代性的虚假
  • 二 故都的空间重塑:保护传统与暂缓现代
  • (一)观光北平:传统空间的修缮与保护
  • (二)市井北平:回收旧物与现代的退潮
  • 三 亡城的空间调整:殖民现代性与文化解殖民
  • (一)殖民现代性:现代市政与“新北京”建设
  • (二)文化解殖民:化用传统与拒绝文化入侵
  • 小结
  • 第十章 谁的北京:作家身份对北京想象的调控
  • 一 本地作家的怀旧叙事:回味传统与怀疑现代
  • (一)回味传统:叙事空间、次要人物、叙述声音
  • (二)怀疑现代:时代背景、中心人物、叙事结构
  • 二 外地作家的多元叙事:对传统和现代的复杂体认
  • (一)国都时期的北京叙事:批判传统与渴求现代
  • (二)故都时期的北京叙事:对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情感
  • (三)沦陷时期的北京叙事:集体怀旧与声讨殖民
  • 三 外国作家的对立叙事:对传统与现代的尊崇和亵渎
  • (一)东方看东方:日本人眼中的传统与现代
  • (二)西方看东方:欧美人眼中的传统与现代
  • 小结
  • 第十一章 “两个天津”与天津想象的叙事选择
  • 一 被租界修改的天津:空间再造与性质调整
  • 二 “变形记”与旧天津的整体构形
  • 三 “以旧驭新”的叙事姿态
  • 四 政治民族主义规约下的反殖民叙事
  • 第十二章 双城模式的旧天津想象
  • 一 空间隔离、文化冲突与华洋双城模式
  • 二 空间、身份移位与津京双城模式
  • 三 摩登的威慑力与津沪双城模式
  • 小结
  • 第十三章 沟通市井生存与民国政治的旧天津想象
  • 一 “乱市”天津与市井政治
  • 二 天津闲人与民国政治:被“乱市”裹挟、被权贵利用的闲人故事
  • 三 天津能人操纵国事的方式
  • 四 漫漶奇特的市井叙事
  • 第十四章 他乡即故乡,故国亦他国:洋鬼子的天津租界记忆与想象
  • 一 白莲幽灵与阅兵仪式:天津外侨的恐惧与抵抗恐惧的方式
  • 二 多重帝国宰制下的天津与多层次的民族国家观念
  • 三 欧洲外侨的内部分化与民族国家认同的游移
  • 结语
  • 附录 纪实与虚构:新时期的上海怀旧书写
  • 一 纪实与虚构互相借用
  • 二 文体、性别与上海怀旧
  • 三 两个时代上海书写的对照
  • 四 怀旧心态与选择策略的反思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 民国报刊
  • 二 著作
  • 三 期刊论文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