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面呈现明清火器技术发展的历史图景及潮流所向。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中国火器技术发展脉络和知识谱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西学东渐和明清鼎革的历史大背景,以鸟铳、佛郎机铳、红夷大炮为中心,探讨了西方火器技术传华的主要过程与影响。在人物、战争、社会研究层面,对西方火器技术在华传播关系网、火器技术与明清战争、火器技术与明清科技及社会转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基金
  • 导言
  • 第一章 中国火器技术的发展脉络
  • 第一节 中国火器技术的发端
  • 一 管形火器的出现
  • 二 第一批火器技术专著:以《武经总要》为代表
  • 三 中国传统火器技术的大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火器技术的成熟
  • 一 鸟铳的传入
  • 二 佛郎机铳的传入
  • 三 火器技术专著的创作高峰
  • 第三节 中国火器技术的飞跃
  • 一 红夷大炮的传入
  • 二 新式火器技术著作的涌现
  • 第二章 16—17世纪中国火器技术知识谱系及其进路
  • 第一节 战争与西方火器技术的传入
  • 一 中葡接触与明朝前线官吏对西式火器的初步认识
  • 二 抗倭战争中对鸟铳技术的吸收
  • 三 新式火器知识由南向北的传播
  • 第二节 明代中期以鸟铳和佛郎机铳为中心的火器知识谱系的形成
  • 一 军事将领的话语权力
  • 二 军事技术家的话语权力
  • 三 综合性兵书对火器知识的塑造
  • 第三节 红夷大炮与明末火器技术的跳跃式发展
  • 一 红夷大炮的引进
  • 二 中国火器技术的改良
  • 第四节 中西方火器技术的比较
  • 第三章 鸟铳技术在明代的传播与流变
  • 第一节 明代鸟铳技术的来源及比较
  • 一 鸟铳技术的源流
  • 二 明代鸟铳技术的三大来源
  • 三 鸟铳传入的不同时间记载之比较
  • 四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明代鸟铳技术
  • 第二节 鸟铳技术在明代的本土化
  • 一 鸟铳弹药技术的理论化
  • 二 鸟铳技术的改进
  • 三 发火装置的改进与大鸟铳的闪现
  • 第三节 鸟铳技术在战争中的试炼
  • 一 鸟铳技术在东南沿海的传播
  • 二 鸟铳技术与北部边防的巩固
  • 三 明清鼎革之际的鸟铳技术
  • 第四章 佛郎机铳在明代的本土化
  • 第一节 佛郎机铳的技术要素
  • 第二节 佛郎机铳的本土化改进
  • 一 翁万达的贡献
  • 二 赵士桢对佛郎机铳技术的应用
  • 三 戚继光对佛郎机铳的改进
  • 四 万胜佛郎机
  • 第三节 本土化佛郎机铳在战争中的应用
  • 第五章 西方传华火器技术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倍径技术
  • 一 战、攻、守铳倍径技术
  • 二 关于火器倍径技术的几点思考
  • 第二节 铳台技术
  • 一 西方铳台法与中国传统铳台法之比较
  • 二 西方大城铳台之法
  • 三 西方小城铳台之法
  • 四 铳台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
  • 第三节 对于西方火器操作技术的认识
  • 一 火器弹道学知识
  • 二 射击辅助工具——铳规、矩度与铳尺
  • 三 火药与铳弹的比例关系
  • 第六章 明朝购募西炮西兵及其影响
  • 第一节 澳门的特殊作用
  • 一 澳门与葡萄牙
  • 二 澳门与传教士
  • 三 澳门成为西方火器技术传华的中心
  • 第二节 三次赴澳购募西炮西兵
  • 一 第一次购募西炮西兵
  • 二 第二次购募西炮西兵
  • 三 第三次购募西炮西兵
  • 第三节 西方火器技术与徐光启、孙元化的军事改革
  • 一 徐光启的军事改革计划
  • 二 孙元化建立的中国第一支西式火器部队
  • 三 吴桥兵变及其影响
  • 第七章 西方火器技术在华传播关系网
  • 第一节 传教士东来与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
  • 一 第一批来华传教士与传教策略
  • 二 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
  • 三 西方科技知识通过传教士传入中国
  • 第二节 传教士与西方火器技术
  • 一 传播火器技术的矛盾
  • 二 利玛窦的影响
  • 三 汤若望的贡献
  • 第三节 “核心—半外围—外围”结构
  • 一 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等的“核心”作用
  • 二 “核心”人物与西式火器技术著作
  • 三 张焘、孙学诗、王徵等人的“半外围”作用
  • 四 对西学友好士大夫的“外围”作用
  • 五 小结
  • 第八章 火器技术与明清战争
  • 第一节 火器技术优势的转移
  • 一 后金对西方火器技术的获取
  • 二 明清战争
  • 第二节 南明政权的负隅顽抗
  • 一 最后的努力
  • 二 最后一战
  • 三 结语
  • 第九章 火器技术与明清科技及社会转型
  • 第一节 西方火器技术的冲击及其回应
  • 一 中西火器技术大分流
  • 二 “船坚炮利”的印象
  • 三 明清的回应
  • 第二节 明清火器技术的转型
  • 一 西方科技对中国火器技术的重塑
  • 二 火器制造和使用的科学化
  • 第三节 以火器技术为中心的社会转型
  • 一 由军事工业扩展来的中国近代工业
  • 二 科技翻译与中国科技的转型
  • 三 中国社会的转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5.0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明朝火器比起元朝的水平要有很大的进步,但和欧洲的水平没法比,因为欧洲是科学指导实践,出现了弹道学,知道铳管和口径有关联。明朝和倭寇的斗争中,知道了鸟铳的威力,开始仿造,很多士兵都不愿学习,导致战法没法开展,清朝是敢于学习,这是差距。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相继去世和被处决,导致明朝后继无人,这也是明朝火器没有朝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落后,是全方位的,更是根本性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