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9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破除了学界对暂行内阁的既定认识。
内容简介
清末立宪改革是中国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过渡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在这其中,暂行内阁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本书运用大量材料,对清末暂行内阁的历史背景、筹备、建立、运行及过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内阁部门设置、人员构成、朝野围绕内阁设置所发生的各种博弈、不同人物在其中起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梳理,对暂行内阁的作为、效果和社会影响也进行了客观评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 言
- 绪 论
- 第一章 “舆论既盛”:清末政体改革的必然
- 第一节 传统政治体制的渊源及其弊端
- 一、传统政制的流变
- 二、传统政制的流弊
- 第二节 宪制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一、议院思想在中国的扩散及其歧义
- 二、宪法常识在中国的宣传及其争议
- 三、朝野倡导及渐变式变革主张
- 第三节 中外形势变化对清末政体改革的冲击
- 一、国际形势对政体改革的影响
- 二、革命党地方暴动对立宪的推动
- 三、朝野的政体选择之争
- 小结:“舆论既盛,朝议亦不能不与为转移”
- 第二章 “改革尝试”:清廷宪制 变革的筹备与朝野之博弈
- 第一节 新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筹建及冲突
- 一、行政、议事机构的改建
- 二、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 第二节 政党与责任内阁
- 一、政党观念的传入及宣传
- 二、官绅筹建政党的活动
- 三、政党与责任内阁辩证关系的认识
- 四、责任内阁的选择之争
- 第三节 朝野围绕预备立宪时限的博弈及相关反应
- 一、朝野围绕预备立宪时限的博弈
- 二、朝野对九年预备立宪的反应
- 第四节 财政束缚下预备立宪的先后缓急之争
- 一、捉襟见肘的财政束缚宪制的推行
- 二、浩繁的宪制费用牵制宪制步伐
- 三、言官减轻财政负担之强音
- 四、清廷对宪制先后缓急的筹画
- 小结:先后缓急事宜的博弈推动了宪制改革
- 第三章 摸着石头过河:责任 内阁的“提前颁布试办”
- 第一节 责任内阁的“筹画试行”
- 一、丙午阁制的酝酿
- 二、丙午阁制的流产
- 三、流产后朝野力争续办责任内阁
- 第二节 续办中筹设过渡内阁的原因及其连锁问题
- 一、速设过渡内阁的原因
- 二、速办过渡内阁过程中朝野的博弈
- 第三节 暂行阁制的拟订
- 一、拟订暂行阁制的原因
- 二、各省督抚、枢臣围绕阁制草案的纷争
- 三、皇族内部之间的分歧
- 四、颁布阁制迟缓的原因
- 小结:责任内阁的“筹画试行”
- 第四章 “究应谁属”:内阁总协理 大臣的遴选及朝野之反应
- 第一节 内阁总理大臣的遴选
- 一、满汉候选人中“量材器使”
- 二、皇族候选人之间的博弈
- 三、满汉对总理大臣遴选的反应及其影响
- 四、“不愿担斯重任”之过渡内阁总理大臣
- 第二节 内阁协理大臣的增设及朝野之反应
- 一、增设内阁协理大臣之原因
- 二、朝野对增设协理大臣的博弈
- 三、朝野对增设协理大臣的名额之争
- 四、协理大臣的遴选
- 小结:“不愿担斯(总理大臣)重任”, 开设立内阁协理大臣之先例
- 第五章 唇枪舌剑:暂行内阁“试办”中的博弈
- 第一节 责任内阁机构的设置之争
- 一、监督责任内阁机关筹设的博弈
- 二、朝野力争同为国务大臣
- 三、内阁附属机构的设置之争
- 四、内阁对谁负责及国务大臣是否连带负责之争
- 第二节 国会请愿运动对责任内阁出台的助推
- 一、立宪派与督抚的国会请愿和速设内阁
- 二、清廷对“从速组织阁会”的反应及其举措
- 第三节 朝野对国会与内阁的先后缓急之争
- 一、先国会后内阁及并举之声
- 二、先内阁后国会的原因
- 三、先内阁后国会的倡议
- 四、先内阁后国会的推动
- 小结:多方面的博弈催生了暂行内阁的“筹画试办”
- 第六章 运行实况:暂行内阁的自身建设及其运作
- 第一节 暂行内阁的自身建设
- 一、明确阁臣责任及其权限
- 二、规划内阁及其附属机构
- 三、拟订内阁经费及成员薪俸
- 第二节 暂行内阁的政治运行
- 一、裁并机构
- 二、安置被裁人员
- 三、调整人事
- 四、拟订各种文件
- 五、镇压地方运动
- 第三节 暂行内阁的经济运作
- 一、续办预算和决算
- 二、续办审计院和会计年度的拟订
- 三、续办皇室经费
- 四、续办盐政
- 五、续办币制改革
- 六、发展实业和贸易
- 第四节 军事的运行
- 一、陆军建设
- 二、海军建设
- 三、试办航空
- 第五节 暂行内阁其他方面的作为
- 一、对外交涉
- 二、边疆管理
- 三、社会管理
- 四、文化教育
- 小结:催生后暂行内阁的自身完善及其运行
- 第七章 暂行内阁的影响和向“完全责任内阁”的过渡
- 第一节 暂行内阁出台的影响及清廷的应对
- 一、加剧了皇族成员间的内争
- 二、激起大臣及谘议局之义愤
- 三、清廷的反应及其应对
- 第二节 媒体的反应及清廷的应对
- 一、媒体对暂行内阁出台的不同反应
- 二、清廷不允奕劻请辞内阁总理大臣
- 第三节 暂行内阁向“完全责任内阁”的过渡
- 一、在皇族中遴选完全责任内阁总理大臣
- 二、“保举堪以胜任者”为总理大臣
- 三、“完全责任内阁”的结构及其运行
- 小结:在各界舆论冲击下向“完全责任内阁”过渡
- 第八章 暂行内阁过渡性的表现及其特征
- 第一节 暂行内阁过渡性的主要表现
- 一、人员的“暂行设立”
- 二、机构的“暂为试办”
- 第二节 暂行内阁的时代特性
- 一、出台的特殊性
- 二、宪制的长期性
- 三、时势的催生性
- 四、过渡的合理性
- 五、更替的必然性
- 小结:暂行内阁的多面性表现
- 第九章 暂行内阁的问题与成效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皇族成员颇多且关系不合
- 二、国务大臣企图逃避责任
- 三、机构设置不完善
- 四、人事调整的问题
- 五、运行过程中措施欠佳
- 第二节 运行中的成效
- 一、政治方面的作为
- 二、经济方面的成就
- 三、军事方面的业绩
- 四、人事安排的改善
- 五、其他方面的成绩
- 小结:暂行内阁是“中国宪制化”的阶段性产物
- 结束语:“违法”与合理的双重性
- 一、不合立宪惯例的“违法”
- 二、现实中一定程度上的合理的过渡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