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追溯现代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传奇一生。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们喜欢通过传记来了解精神分析或者心理治疗的历史?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和研究现状本身相关。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经历和行为,精神分析则进一步处理更难琢磨的无意识,以及生长于文化之中的个体的复杂故事。但是,所有在科学之中讨论的精神功能,都同时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

阿德勒对世界的影响不仅停留在20世纪,于现今社会仍然切合时宜,甚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面对随着时代发展席卷而来的广泛焦虑,越来越多人被压抑、迷茫、无意义感所裹挟,陷入自我怀疑的沼泽,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寻找改变现状的方法。而在庞大的精神分析流派之中,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像阿德勒的治疗体系——个体心理学那样,与个体克服疾病和痛苦的努力紧密相连。

鲜少有人知道阿德勒拥有异于常人的坎坷人生:自幼患有佝偻病,曾目睹弟弟的死亡,年幼的自己又险些因肺炎丧命;他曾追随弗洛伊德求学,后因观念冲突与恩师决裂;他辗转致力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却在声名最盛时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可以说,阿德勒的一生正是与痛苦、自身自卑感对抗的一生。也或许正是拥有这样的经历,他才得以为世人留下惊人的思想遗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序言
  • 第一篇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他所处的时代
  • 1850年、1870年和1900年的维也纳
  • 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代
  • 拉伊莎·艾珀斯坦及阿德勒职业生涯的起点
  • 俄国人在维也纳
  • 世纪末的维也纳和利奥波德城
  • 医生作为教育者
  • 星期三协会
  • 哲学与仿佛哲学
  • “器官自卑”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 决裂与新的开始
  • 战争中的维也纳,战争中的阿德勒
  • 1918—1919年在维也纳和奥地利的革命
  • “红色维也纳”,1920年后维也纳的心理学、教育改革和教育学
  • 教育咨询中心
  • 马内斯·施佩贝尔
  • “群体”和“生活形态”
  • 个体心理学和社会主义“儿童之友”团体
  • 德国和欧洲的个体心理学
  • 第二篇 阿德勒的时代
  • 美国Ⅰ
  • 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一家人在维也纳
  • 认识人性
  • 施佩贝尔、马克思主义、柏林、分裂
  • 生命的意义
  • 美国Ⅱ
  • 尾声
  • 瓦伦丁娜·阿德勒和苏联
  • 1937年后的阿德勒一家人
  • 1945年后的个体心理学
  • 个体心理学4.0
  • 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处处卡顿的阅读感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还满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毕竟这段时间关于阿德勒的理论好像又热了起来。然而,当真正翻开本书时,却感到有些失望。问题在于,这本书中关于阿德勒本人的描述好像稍微简略和肤浅。整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被用来讲述历史事件、同时代人物、战争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大量篇幅探讨弗洛伊德和阿德勒之间的分歧。这些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阿德勒及其理论的读者来说,却显得有些喧宾夺主,甚至让人有凑字数之嫌。作为一本传记,其核心应该是对传主本身的深入剖析和刻画。然而,在这本书中,阿德勒的形象却显得模糊而片面,他的思想体系、治疗方法和对后世的影响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阐述。相比之下,书中对弗洛伊德和其他同时代人物的描述却显得更为详尽和生动,这无疑让人感到有些本末倒置。还有一个槽点,就是阅读的体验也是不佳,虽然作者想要将当时的局势说清楚,但夹杂了太多的小细节,又没有很好的梳理,这过多的细节,很影响阅读的流畅感。不过作者在书中确实也强调出阿德勒对世界的影响不仅停留在 20 世纪,而是在现今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切合度和重要性。他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压抑、迷茫和无意义感所困扰,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作为精神分析流派中的一股清流,与个体克服疾病和痛苦的努力紧密相连,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阿德勒

      生命的意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蓝狮子

      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成立于2002年10月,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出版规模最大的民营财经图书策划出版机构。蓝狮子专注于公司案例图书和企业家传记的出版业务,整理并传播中国本土公司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