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讲透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一本书读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做法。

内容简介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促进现实经济发展的落脚点。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难题。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亟须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验室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本书首先回顾四次工业革命引发国家实力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深入剖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作者基于长期的硬科技投资实践,从思想转变、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关键共性平台、金融、人才、生态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找到我国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在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路径。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编委会及编写组名单
  • 序一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 架起一座“铁索桥”
  • 序二 让科研与企业的现实需求相衔接
  • 引言 构建科技与产业的双向循环
  • 第一章 揭秘科技创新的底层规律
  •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系统
  •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全景剖析
  • 第三节 科学强最终要落脚在产业强
  • 第四节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谷海”
  • 第二章 他山之石:成功的创新经验
  • 第一节 美国:领先世界的颠覆性创新
  • 第二节 德国:隐形冠军之国
  • 第三节 中国的出路: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闭环体系
  • 第三章 认清现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局
  • 第一节 科技端供给质量不高
  • 第二节 企业承接能力不够
  • 第三节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缺失
  • 第四章 解放思想: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行动
  • 第一节 解放思想为何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 第二节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为政府
  • 第三节 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货架
  • 第四节 资本要以创造价值为纲
  • 第五节 科技创新也是大众事业
  • 第五章 打造契合成果转化内在规律的体制机制
  • 第一节 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面临的困难与束缚
  • 第二节 西方科技成果转化的“举国之力”
  • 第三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革新
  • 第六章 新型研发机构:走向现实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第一节 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 第二节 科技创新领航旗舰: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
  • 第三节 释放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力:日本AIST
  • 第四节 平行创业先锋:美国Flagship Pioneering
  • 第五节 孕育高技术产业的摇篮: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 第六节 科技改革试验田:中国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
  • 第七章 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决胜秘诀
  • 第一节 解锁“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密钥
  • 第二节 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创新平台: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
  • 第三节 英国先进制造中心运营典范: 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中心
  • 第四节 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成为区域产业育成摇篮: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 第五节 光电芯片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探路者: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
  • 第八章 金融是科技成果走向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
  • 第一节 金融创新加速产业变革
  • 第二节 中国金融创新应紧跟经济演进需求
  • 第三节 科技与金融的对立与统一
  • 第四节 金融支持科技的路径选择
  • 第九章 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密码
  • 第一节 突围的关键在于“人”
  • 第二节 大国重器,硬科技帅才
  • 第三节 那些引领企业向上“捅破天”的人
  • 第四节 投资人看懂你的项目了吗?
  • 第五节 寻找缺失的大国工匠
  • 第六节 技术市场的“摆渡人”
  • 第十章 筑造科技创新雨林生态
  • 第一节 科技雨林生态的创新要素
  • 第二节 全球创新中心:美国硅谷
  • 第三节 创新的高速公路:波士顿128公路
  • 第四节 “仅次于硅谷的创业圣地”:以色列特拉维夫
  • 第五节 全球产城一体化的模板:新加坡纬壹科技城
  • 第十一章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样板
  • 第一节 西安光机所“西光模式”
  • 第二节 西工大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
  • 第三节 比亚迪技术转化应用模式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