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区域的、全球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四百年来的历史,一洗我们固有的观念和常识。

内容简介

今天,我们认同自己身处“东亚”,称自己“中国人”,前者只有近130年的历史,后者则从康熙时代开始。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接受这个标签,却是从《脱亚论》发表的时代(1885年)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对一衣带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妄想、神话与偏见,有待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历史情境得以重现。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半个多世纪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提供答案,但是,本书对东亚历史的讲述,将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一 亚洲反题
  •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 二 朝鲜之战 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 2.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 3.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 4.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 三 满洲崛起 多元国家的塑成
  • 1.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 2.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 3.“满”与“旗”:族、籍之间
  • 4.“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 四 新天下秩序 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 1.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 2.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信仰共同体
  • 3.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 4.“中华”失焦的“天下”
  • 五 耶稣会士 欧亚的现代相遇
  • 1.画师·臣子·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 2.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 3.耶稣会的成功学
  • 4.利玛窦规矩
  • 5.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 6.隐匿的基督徒
  • 7.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 8.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 9.“锁国”神话的背后
  • 六 早期全球化 东亚的重要角色
  • 1.白的银,黑的人
  • 2.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 3.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 4.喧嚣的口岸
  • 5.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 七 其命维新 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 1.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 2.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 3.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 4.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 5.经世:实学在东亚
  • 八 文明与野蛮 殖民“现代性”入侵
  • 1.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 2.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 3.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 4.“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 九 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 2.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 3.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 5.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 十 从二战到冷战
  • 1.用什么“超克近代”?
  • 2.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 3.内战,冷战,热战
  •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 5.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 6.如何记忆东亚现代
  •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东亚出发的全球史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东亚中日韩三国真的像我们教科书上那样说的闭关锁国吗?翻开宋念申的《发现东亚》,从东亚出发,与欧美相遇的全球史,我们可以感受东亚体系与欧美体系的互动与冲击。我们怎么来理解,东亚的天下体系与西欧崛起的国家体系的相遇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东亚天下体系类似于父子和兄弟关系,而西欧国家体系类似于恋爱关系和夫妻关系。当东亚天下体系与西欧国家体系相遇的时候,如同恋爱关系与夫妻关系的形成与确立,而我们的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也渐渐的有了更清晰的边界和对应的契约(条约)关系,进而影响作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行动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尝试从历史角度探讨 “东亚” 与 “现代” 的关系。我们日常所说的 “现代”,往往指 19 世纪随着欧洲殖民势力扩张而到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特别是冷战以来,主流的 “现代化” 理论更成为一种指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主义论述。我把这种狭义的现代观称为 “殖民现代”,它只是多元现代化道路中的一种。在殖民现代语境中,“东亚” 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域概念,而带有强烈的时间性和种族性。我试图梳理出一个不以欧洲殖民现代观为参照的 “东亚现代”,并把这个现代的起点,定为 16 世纪。不以欧洲为参照的意思,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弃;反思欧洲中心主义,但也不塑造一个东亚(或中国)中心主义。也就是说,欧洲、亚洲、美洲乃至非洲的多元的现代历史,都可被看作是整体历史的地方性部分,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的人既不共享一套时间观念,也不遵循同一种发展逻辑。同时,这些观念和逻辑又不是各自孤立的,人类的现代状况是它们相互影响、吸纳、对抗、对话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真是重新发现、认识东亚,拔掉一些脑袋固有观念,解释了概念化书本里一些无法自圆其说的点,也算打通了东亚这段历史的经脉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